大唐:逆子叛国 第230节

李二翻看了几份报纸后,很快就摸到了规律,他最感性渠时政新闻,都在第一页、第二页。

于是,快速的看了其余报纸的前两页的标题,等于是把宁国最近一段时间的政策、成就有了一个简单了解。

而后,合上了所有报纸,面色平静如水,什么也没有说。

接着,李二把厚厚的一摞报纸推到书案一端,拿起自己的镇尺,压在最上面。

唐俭:……

我的!那是我的!

唐俭只能在心里呐喊。

“这个不重要,说说你们两个这一趟谈判的事情吧,具体的结果如何?”

“我们提出的要求,宁王基本上都答应了,不过,”说到这里,,唐件看了一眼段纶。

段纶立即开口说道,“臣与唐尚书在扬州乘坐蒸汽动力的客运船到达洛阳,原本需要耗费一个多月的路程,五天就到了。”

“后来得知宁国的蒸汽动力海船也已经投入运营,于是,臣与唐尚书商议,看能不能购进蒸汽动力的船只。”

“向宁王提了后,他全盘同意,但唯一条件是宁国银行要全面进入大唐。唐尚书也提议用他们股份制的方式,由两国共同成立新的银行,”

“可宁王立场很坚定,宁愿不做大唐的所有生意,也不同意。抱着宁国银行全面进入大唐这一条件不愿改变。”

“甚至他宁愿让步,给大唐提供五倍于原来数量的宣威炮,也不愿意在银行一事上让步。”

“臣与唐尚书无奈,又考虑目前大唐的确不具备成立银行的条件,于是就答应了宁王:”

“宁国银行全面进入大唐;为大唐供应充足的货币;由宁国朝廷出面担保发行五千万元债券;宁国恢复武器贸易;帮助大唐修建铁路、港口、出售火车、蒸汽船给大唐。”

段纶一五一十说了所有谈好的事项。

接着,唐俭又补充了一些细节。

“振威炮、宣威炮和炮弹以及甲胄等物资,都已经随船抵达大唐。之后抵达的是内河蒸汽动力船只。”

“海船体积大,建造工期长,可能要过一段时间了。另外就是铁路方面,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大致的走向,宁国会派人来实地考察,进行路线的规划。”

“铁路铺设成功后,火车的牵引机车和车厢就可以通过海船运来大唐了。”

听完两人的汇报,李二点了点头,沉默片刻,

“那逆子为何宁愿在武器出售数量上让步,也要独自经营银行?是不是银行有更大的盈利空间、更多的盈利渠道?”

说着,李二看向了唐俭。

唐俭尴尬道,“臣无能,暂时看不出什么门道。宁国国内的银行,目前也只有银元发行、借贷、汇兑几项收入,其他的还没有。”

“哼!他若是有什么更好的挣钱门路,肯定会等你们谈判结果落实后才会公布出来 的,在那之前,你们是打听不到消息的!”

唐俭弄了个大红脸,“臣确实多方打探,无论是宁国银行系统,还是宁国财政部、税务部,所有人的口风都很紧。最终,臣一无所获。”

“那也不能怪你。无论如何,那小子是最会挣钱的,你多留意宁国财政、商业、银行方面,他有什么举动,你仔细研判,能照搬就照搬,能合作就合作!”

李二看了那一堆报纸后,得知宁国取得的一系列让人心惊的成绩,他也就更坚定了多向宁国学习的念头。

因此他毫不脸红的叮嘱唐俭,对于宁国的政策、各种模式,能照搬就照搬,只要山寨过来,就肯定能有收益!

就算自己没条件照搬,大不了那就合作嘛!反正要紧跟宁国步伐,不能落后太远了。

“臣记住了。其实,臣委托一些宁国海商,让他们以后再来大唐,都带一些最新的报纸来。”

听了唐俭这话,李二:“嗯,做的好!以后等送到了,你记得先送给朕看!”

唐俭:……

“既然与宁国的协议已经商定,那就依照执行吧。”

“总体来说,这一趟你们两个做的不错!债券的发行让西扩有了充足的军饷,节省下来的钱就可以放手做内部建设了!”

“蒸汽动力的海船到到达后,大唐东西两端的物资运输就不再困扰我们!这一点算是了却朕的一块心病。段卿这一临时决定很好!”

听到老大点名表扬,段纶感动莫名,赶紧躬身答谢。

李二抬手虚托。

“既然你们已经在宁国见识了各种不凡,再回来看到了大唐的现状,心中自然会得出一个差距。那么,以后这些差距,就要靠诸卿合力去追平了。”

“他宁国有的,我们大唐也要有!驿道、车站、码头、港口、内河航道、海洋航线,都要逐步完善起来!”

得知李恪如今把大唐治理的蒸蒸日上,说实话,李二是很欣慰、很自豪的!另外,再厉害那也是自己儿子!

可是再想想自己,好像如今的大唐处处都落后于宁国。

老子输给了儿子的局面,似乎要实锤了……

可是李二不服!

作为千古一帝的坚韧与倔强被激发出来了。

他要奋起直追!

他要继续跟儿子干下去!

第344章 暗流涌动

李二看到自己儿子在前面撒丫子狂奔,不想被笑话,那就只能奋起直追。

对于这一局面,其实李恪是乐于见到的。

毕竟,作为一个打工人,李二如今的工作越出色,将来李恪接受大唐时,唐宁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对于两者的融合就更一利。

这些零零碎碎的信息,其实是李恪故意传递给唐俭与段纶的。

如果李恪不愿意他们获取宁国的任何信息,在他们扬州登陆时,就会进行严密控制。

以混元卫、游隼的监控能力,可以轻松办到。

另外,徐世绩等人已经带领唐军向西打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事,推进速度下降,毕竟离人家的国都越来越近了,人家不拼命才怪。

在李恪看来,大唐如今搞到手的,将来都是自己的!

因此,大唐西进遇阻,那就必须支持一下!

武器管够!

也好让大唐尽快平推拜占庭,拿下君士但丁堡!

毕竟进入欧洲后,还有太多国家,如果靠宁国自己一点点打过去,那要到什么时候了?

有便宜老爹带着他一众威震四方的小伙伴们给自己打工,不用白不用!

在唐俭、段纶以为悄悄获取大量宁国信息时,却不知李恪正利用大唐的军事力量为自己开疆拓土。

而这其中,李二就是最强工具人。

“既然火炮甲胄都已经到港,不必运来昆阳入库了,朕会派人到港口接收,而后直接送往前方唐军手中!”

李二自然知道,前方的唐军与拂的战斗,推进速度放缓是因为这些顶级武器装备的缺乏。因此,也不用统计入库什么的了,直接送到战场上去!

打发走唐俭、段纶两人,李二又叫来的程知节。

如今,所有武将尽出,要么是投入到西拓的战场中,要么是在边境镇守,要么是到各地平叛。

如今大唐控制的地区太广,种族构成太复杂,李二又是用强权实行的大一统的政策、制度。

如此一来,难免就会遇到一些个别地方的抵抗。

好在李恪在逼唐西迁的过程中,故意放水,没有把大唐的军队尽数消灭或者俘虏,而是追着、逼着他们向西转移。

这一下就给李二送来了数十万身经百战的唐军兵士。

当数十万唐军出现在李二面前时,他当即就明白了那个狗儿子的意图。

这是让他在外面好好打天下,别再想着回老家了!

虽然很生气,很愤怒,但又能怎么样?

当然了,补充了数十万唐军,西征唐军原本捉襟见肘的兵力,得到了及时补充。

从那以后彻底开挂。

可在短时间内控制了庞大的面积后,来不及细细梳理,自然会有个别地方进行反抗企图脱离大唐控制。

因此段志玄、契何力、刘师立、公孙武达等将领就开始了四处平叛。

重量级的武将,独留程知节在京,负责国都的守卫以及前面军队的物资供应。

程知节入殿后,李二直接吩咐道,

“唐俭段纶回来后携带了一批宣威炮等兵器甲胄,即刻派人前去港口接收,不必卸下船,继续雇佣宁国海船西行,”

“尽可能到达最西港口,然后再停靠卸货!宁国海船是蒸汽船,这样能节省很多时间!去安排吧!”

“这么快回来了?蒸汽船?那是什么?”

程知节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李二哄了出来。他也不好拉着圣上问东问西吧,只好赶紧去安排事情。

之后,准备去找唐俭、段纶问个明白。

如果西部前线的唐军收到接受武器装备,从将领到兵士,必定会激动蹦起来。

相应的,对面的拜占庭可能就要颤抖了。

对于大唐与拜占庭的战事,李二没有过多花心思在上面。

刘宏基、李大亮、徐世绩、薛万均等等,大唐立国战争中的虎将,如今都集中在那里。虽然之前的推进速度放缓,但那是相对于使用振威炮、宣威炮来说的。

在冷兵器时代,这批将领的拓展速度,依然是很惊人的!

如今,这些武器装备再次抵达后,唐军必定再次进入狂飙突进状态!

对与这次唐俭与段纶出使宁过,李二是相当满意的。

不仅获得了用于战事的专项资金,还解决了因货币短缺造成的商业发展缓慢问题。

另外就是获得宁国的先进交通工具。

李二心情大好,让周给事抱着那一摞报纸回到了后宫。

皇后来了后这几年,多次提起大唐故土,都目露思念之情。虽然她没有说过,但李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于是,他把那些报纸带去后宫,给皇后看看,也算是让她了解一下故乡的事情吧。

来到皇后的立政殿,太子妃崔氏刚好也在。

见李二来了,崔氏行礼后赶紧退下了。

“娘子,太子妃来你这里是何事?这么久了,怎么看起来还是很怕我的样子?”

李二对这个儿媳也很头疼。

每次照面都是毕恭毕敬,但却没有更多的话。平时带着孩子深居简出,也没有丝毫要求。整个皇宫里,似乎是最没存在感的。

“唉,他不是怕夫君你。争储让他失去丈夫,她担心再失去儿子。”皇后说完,摇摇头。

“难道?有人开始坐不住了?”李二自然听出皇后这话的含义。

“外面已经有人传消息给她,准备上奏正式册封皇太孙,在试探她的态度。”皇后继续道,“她十分害怕,于是就来妾这里,想让我告知夫君,警告一下那帮人。”

《礼记》中有说:嫡长子死,应立嫡长孙。

首节上一节230/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