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2000:大国机长 第360节

此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史颀的眉头拧得越来越紧。视野很少是突然出现的,通常是先看到地面,再看到进近灯光,然后再看到跑道。

可现在也差不多到了复飞点了,连地面都没看见,这可不是一个什么好兆头。

“洱海塔台,本场天气是否有变化?”史颀忍不住问了一下。

塔台马上回复:“春夏9442,本场天气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我会及时通知你们的。”

话音刚是落下,飞机已经快要到复飞点了。

“该不会落不下去吧?”史颀话刚说完,蓦地轻喝一声:“地面能见。”

果然,徐苍往下面一看,已然隐约可见起伏的山峦,可进近灯光未见分毫。

就在徐苍视线上移的片刻,后面来了一句:“复飞点了。”

徐苍一咬牙,直接一把油门轰上去:“复飞吧。”

随着两台发动机加至复飞推力,轰鸣声渐起。CFM56发动机的推力有一定的延迟,在约莫两秒后,磅礴的推力轰然爆发,徐苍带杆,飞机一飞冲天。

“襟翼十五!”

甚至都不用徐苍发指令,史颀便已经将襟翼收到了十五的位置,接着在正上升中,将起落架收上。

在速度上升过程中,襟翼再收到五的位置。

“就保持襟翼五吧。”徐苍的手很稳,在复飞这种大仰角状态下,他都能准确无误地控制住飞机,不会让其出现任何意料之外的状态。

等飞机稍微稳定下来,史颀报告:“塔台,春夏9442,复飞了。”

“春夏9442,按标准复飞程序,高度上修正海压四千五百米,修正海压1010。”

“标准复飞程序,上修正海压四千五百米,修正海压1010。”

“春夏9442,报告你们的意图,二次进近还是备降?”

“稍等!”史颀说完,望向徐苍:“怎么说?”

“刚才我没看到进近灯光,你看到没?”

史颀摇摇头:“没有,但凡我看到了,我肯定提醒你了。不过,在起始爬升阶段,我隐约看见灯排,但是我不确定。我感觉再往前飞一飞,差不多就能看见了。可我们又不能越过复飞点。”

说完,史颀又是询问了塔台本场有没有天气转好的可能性。结果得到的信息是不但本场天气不会转好,后续甚至有恶化的可能性。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在白天对流最强的时候,云雾都没有散去,等日落西山了,更不可能散去了,状况只会越来越差。

“要不备降剑川?”史颀提议道:“剑川那边有我们的人,后续航班也好调整。”

虽说剑川不是基地,但是随着机场优先权的获得,在机场保障上,剑川甚至比洱海还要好一些。

徐苍看了下油量表,此刻燃油倒是相当充裕的,还可以比较保险地试上一次。

“我们再试一次吧。”徐苍忽然说道:“我觉得还可以调整一下,距离看到进近灯光已经很接近了。”

“可是我们无法越过复飞点。接近也没用,能看到就是能看到,看不到就是看不懂,哪有试试就可以的?”局方监察员反对道。

就像是盲降的时候,飞行员在通过决断高度的时候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视参考了,就想着再往下降一点。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行为,在目视参考的支持下突破决断高度,其实是一件原则性的错误行为。

即便是明知道已经非常接近建立目视参考了,但是差一点就是差一点,不行就是不行,盲降不能突破决断高度,非精密进近不能超过复飞点,敢是越过红线,那必将受到极为严厉的处罚。

局方监察员只觉得徐苍胆子大上了天,局方航线监察的情况下都敢这么做,着实有些离谱。

不过,显然徐苍不会犯下这等低下的错误,他郑重道:“自然是不能越过复飞点的,但是或许可以在调整视线的情况下来看到跑道。”

“什么意思?”史颀怔了怔:“我已经把座椅调得比较高了,跟视线没有关系吧?”

如果座椅太低,的确会造成视线受限,所以在低能见条件下,机组人员会选择将座椅高度稍微调高一些,而之前史颀就是这么做的,他自然觉得自己在视线上没有问题。

可徐苍并非指的是这个。

“我说的不是座椅高低的问题,我说的是机头俯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以下附的姿态到达相同的最低高度,而非以平飞姿态。那么机头下附的状态下,我们应该更加容易目视到参考物。”

“你在开什么玩笑,机头下附的话,那不是要突破最低下降高度了?”局方监察员首先表示了反对。

“不不不,我的意思是直接改变快速下降改平飞的下降模式,而是从最终进近定位点开始,以一个连续稳定的下降轨迹来到达最低下降高度。这样,我们既不会突破最低下降高度,也能在此高度节点上获得一个下俯的机头姿态,从而获得一个更优秀的目视视野。当然了,鉴于飞机从下降转为爬升的惯性作用,飞机预估损失高度在二十到三十英尺,为了防止在转复飞的过程中突破最低下降高度,我们需要对最低下降高度进行一些重新的设置。”

不仅仅是史颀,连局方监察员也是茫然地看向徐苍。好半晌后,局方监察员才是问了一句:“你到底在说什么?”

“徐苍,我不太能理解你的意思,或许你可以再说一遍?”史颀也是如此说道。

“说再多也无所谓,而且现在又不是理论讲解,你们不用管,我自己飞一次就行。反正我不会突破任何限制。”

局方监察员有些不确定:“你的意思是说你要用一种新的VOR进近的飞行方法?”

“准确来说,是适合于所有非精密进近,只需要基本导航能力的飞机。”徐苍纠正道。

局方监察员眼皮跳了跳,他不太相信徐苍有这样的能力。如果按照徐苍这么说,这该是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新的飞行方法。这种理论该是需要***很多人的智慧才能有所收获的,哪有一个人就能琢磨出来?

可还未等局方监察员和史颀有什么意见,徐苍就直接联系了塔台:“洱海塔台,春夏9442,我们申请二次进近,你引导我们一下吧。”

“春夏9442,那你们上标准气压四千八百米,直飞本场上空,后续加入洱海01A进场,按程序下降,五边向台报。”

“上标准气压四千八百米,直飞本场,加入洱海01A进场,按程序下降,五边向台报。”徐苍复诵了一下。

这话刚说出来,局方监察员就忍不住了:“你怎么能自己做决定?这个新方法需不需要额外的资质,需不需要额外的飞机设备,符不符合法规要求,这我们统统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就敢擅自做决定?”

“放心,不需要这些,很简单的方法。”徐苍笑了一下。

可史颀还是有些不放心:“我该怎么配合你?”

“我们还是最终进近定位点之前建立好着陆形态,内容跟之前一样,此后工作就交给我,你帮我比对一下高距比。”

“高距比?”史颀愣了一下:“你是说进近图上,以洱海台为起点的高距比图表?”

徐苍点点头:“嗯,就是那个。”

“你要用这个干什么?”这句话是局方监察员说的。

徐苍淡淡一笑:“人为规定一个下滑轨迹。”

“我说过,我不会突破任何一个限制,所以请你不要再出言干扰了。”说完,徐苍望向史颀:“教员,我们开始吧。”

言尽于此,史颀肯定是愿意相信徐苍的,很是自然地就点头应允了。局方监察员脸上阴晴不定,不过最终也的确没在说什么。既然徐苍说不会突破任何一个限制,那姑且就看看再说,如果后面真的有越界的行为,当即叫停即可。

史颀和局方监察员再无意见后,徐苍控制飞机飞向本场上空,跟之前一样,按照程序下降,在最终进近定位点前建立好着陆构型。

此后,飞机改平预调下一个高度。

按照航图上的显示,最低下降高度是八千两百八十英尺,PFD上可以调出这个高度,但是在MCP板上,最小高度变量是一百英尺,因此只能向上取整,即八千三百英尺。

但是,这一次,徐苍就不一样了。在PFD上徐苍调出了八千三百二十英尺,而在MCP板上则是调出了八千四百英尺。

“不是,你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跟航图上的MDA数值不一样?”局方监察员不解道。

“比MDA低不行,比MDA高,你也管?”

局方监察员被徐苍一呛,直接哑口无言。这相当于以一个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局方可以说某某要求太低,甚至突破规则要求,但是不能说某某要求高。

局方监察员哼了一声:“随你,我看着。但是,只要你有违背限制的地方,我就直接指出来。”

徐苍也没有再管局方监察员,而是在临近最终进近定位点前,跟史颀道:“现在着陆构型已经建立,地速138节根据航图,预估下降率在八百至八百五之间。咱们过点之后推下降率九百,之后再做修正。”

由于飞机形成下降率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还按照预估的八百到八百五的下降率,那会导致飞机轨迹偏高。因此,在初始下降率上需要推得大一些,等后续修正好了,再返回基准利率下降率。

史颀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我就负责给你报点?”

此刻,飞机刚过最终进近定位点,徐苍便是给出了九百英尺每分钟的下降率。此后,史颀报出:“洱海台九海里高度7980英尺。”

28号跑道VOR是带有DME功能的,所以可以较为方便地核实距离。

在九海里时,飞机实际高度7997英尺。

“高了十七英尺。”

“差不多了。”徐苍将下降率减小到八百五十英尺每分钟。

在八海里处,飞机高度已经只比标准高了五英尺,基本已经符合了,于是徐苍将下降率减小到了八百英尺每分钟。

此后,徐苍再未调节下降率,再每个距离点的高低都吻合得很好。

史颀和局方监察员都是老手了,他们好像有些理解徐苍的想法了。

在临近八千四百英尺的时候,徐苍轻喝道:“注意找跑道。”

这个时候跟刚才平飞不一样,现在的状态是视线朝下的,即便还略高于最低下降高度,但是史颀能发现现在的视野比刚才更好。

突然间,堪堪要到八千四百英尺时,史颀突然惊喜道:“进近灯光能见。”

徐苍视线的余光也看到了那一排进近灯光,微笑道:“检查,继续。”

局方监察员则是脸色微变:“还能这样?”

他能感觉到,徐苍的这个方法对非精密进近来说好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刚才明明在更低处都看不见的灯光,在稍高一点的地方竟然看见了,这绝对有很多很多可以挖掘的。

第299章 前世重演!兼任局方总飞行师!

只要能看到进近灯光,那后面就好办了。徐苍立刻依照进近灯光来修正航道与跑道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对于徐苍来说,这种有目视参考的情况下,修正起来难度并不大。

在目视到进近灯光开始到落地,中间还有一千英尺出头,差不多一分钟多一点。相较而言,这个修正的空间还是很大了,可以相当从容地慢慢蹭回去。

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比如某些三类特殊机场,其盲降的航向道与跑道延长线之间就存在夹角。跟洱海28号跑道VOR进近不同,盲降的目视阶段起始于决断高度以下,也就是只有两百英尺的修正空间,换算成常规下降率,估计也就十几秒。

而且,一旦到了低处,对于修正量是需要控制的,坡度不能太大,否则就容易触发警告。这就意味着真正能让飞行员比较自由地操纵与修正的时间也就是七八秒。但凡这七八秒时间,飞行员没有察觉与修正飞机在水平上的误差,那么误差累积到低空,比如进入跑道上空后,那对飞行员来说,这其实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失败的落地了。

一个优秀的落地并不是最后那一杆,而是在于创造一个标准且舒适的入口条件,将修正误差的工作放置到前面,而非积聚到五十英尺以下,这对飞行员来说会很被动。

以徐苍能力,即便是只有两百英尺的空间,其实影响也不大。

不过,不管怎么说,洱海机场十几米的阵风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多些修正空间,那也能轻松写意一些。

随着高度的降低,更多的进近灯光被看到,一直延伸下去,最后看到了跑道灯光。

虽然是在白天,但是整个机场都是笼罩在雾蒙蒙的环境下,机场方面已经将跑道灯光的亮度开到最高等级,整个跑道的轮廓都被灯光勾勒出来了。

“看得清跑道嘛?”史颀突然问道。

徐苍知道这个看得清并非常规理解上的看得清,而是说能不能看明白飞机的下沉。虽说在灯光的帮助下,可以确定跑道的相对位置。

可是强烈的灯光经过雾气散射,使得跑道周遭都是亮堂堂的,反倒是遮蔽住了跑道道面的细节。

飞行员在落地的时候,尤其是最后五十英尺,是需要结合跑道道面的目视状况来判断飞机的下沉的,而是怎么看还有敲门。

不过,现在这情况,史颀自己反正是看不清楚跑道道面的情况的。

“没事,28号跑道的接地区很平整,我根据无线电高度表来拉平。”徐苍很是轻松,并不会因为无法目视到跑道道面状况而感到忧虑。

徐苍所提及的28号跑道接地区平整,这不是有什么别的意义,而是完全字面上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机场跑道应该是一个平坦的矩形区域。可实际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机场的跑道表面并不平坦,而是存在坡度的,即整个跑道道面跟波浪似的会有起伏。

当然了,这个起伏的坡度是有限制的,如果大于这个限制,那这个跑道的安全性就无法得到保证了,需要对跑道进行修复。

但是,限制以内的跑道坡度有时候也会比较要命,尤其是出现在接地区的时候。比较显著的就是同为省内机场的驼峰机场,其接地区就是一个小幅度的上坡。

这个上坡在低能见的时候或者夜航的时候是一个大坑。因为在接地区如果出现上坡,飞行员稍不注意,以正常速率进行拉平,很有可能在拉平期间,也就是飞机出姿态的中间时刻机轮直接啃在了上坡。

怎么样的落地才舒服?那就是飞机能量宣泄完了。

为什么飞机要拉平?那就是在伴随收油门的操作下,给予飞机一个相对平缓的能量宣泄的过程。可是,飞机在出姿态的期间,机轮就硬生生啃在跑道道面上了,那就相当于这个过程被生生打断。

反应到体感上,十之七八就是一个重着陆。

首节上一节360/4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