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78节

真正让李修做出如此判断的,是如今的后金,只有这个选择!

就算今年不来,明年,后年,也绝对会有历史重演的一天!

后金的体制,与地理位置,注定了他们只有这个选择。

女真崛起之路,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就是一条血腥征伐之路,为战而生,或者说,为劫掠而生!

自己没有的,那就去抢!

抢到了,也就壮大了。

后金女真,就是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之下,一步步的壮大,直至形成如今的这个庞然大物!

但,后金与草原上那些游牧民族不同的是,他们的根,在辽东这苦寒之地,而不是在那广袤的蒙古草原之上。

所以,游牧民族的扩张之路,并不能完全适应于后金女真。

就好比现如今的后金女真,壮大到如今的这个地步,又还有哪里可供他劫掠?

辽东?

门口就堵着那足以崩掉牙的辽镇!其他地方,一片苦寒,也都成了后金的势力范围。

草原蒙古?

那与后金是难兄难弟,谁的日子都好不到哪里去。

更何况,后金的根基在辽东,除非后金整体迁移之蒙古草原,不然的话,就注定了,后金女真不可能如草原上的那些游牧民族一样,建立一个草原帝国。

朝鲜?

如今的朝鲜,自然早就是后金的目标之一,只不过,朝鲜那点财富,人口,想要弥补如今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的后金,着实满足不过来。

而通过劫掠扩张而壮大的后金,想要一下子停止劫掠,自给自足,稳定根基,自然不可能!

体制不允许,内部人心也不允许,辽东的苦寒之地,也不允许!

所以,后金的目光,就只能转向大明,大明虽已日薄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有通过劫掠大明大量的人口财富,来堵住因劫掠扩张而带来的内部隐患!

从而再通过劫掠的汉民人口财富,一点一点改变后金的体制,从而稳定后金的根基,再一点一点的从游牧体制,转向半游牧半农耕体制,从而稳定内部,奠定根基。

眼下的后金,无疑就是要面对这个历程。

而后金想要完成这个过度历程,想要继续壮大下去,而不是如盛极而衰,那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破开辽镇,那整个中原,便任取任夺!

后金无数次对辽镇的进攻,战略上的进取,某种程度上,便可看做整个集体对劫掠扩张的欲望。

但辽镇虽进取不足,但谁也否认不了其防御能力,而后金女真那稀薄的人口,又支撑不起一场场损失惨重的破城战!

所以,后金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绕过辽镇,马踏中原,劫掠中原的财富与人口,堵住内部的隐患,调整后金的体制,继续延续后金的辉煌。

毫无疑问,这对整个后金而言,绕道蒙古马踏中原,风险无疑极大,甚至可以说,是在赌国运!

毕竟,绕路破关,劫掠中原,稍有不慎,那就是瓮中捉鳖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这却是后金唯一的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

除非,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些后金的雄才大略者骤然暴毙,留下一个庸碌之主掌控后金,那后金才会老老实实的窝在辽东,一点一滴的衰落下去。

当然,若真这样,内乱的可能性,应该是更大一些!

不然的话,后金的选择只有一个,历史上的那一幕,终将会再次上演!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朱由检

夜已深。

乾清宫依旧灯火通明。

殿中,依旧是和往常一般秩序井然。

只不过,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在以往,这个时间点必定还埋身于奏本之间的朱由检,此时却是不见了踪影。

“陛下又到侧殿去了?”

匆匆赶来的曹化淳,环视一眼空旷的大殿,低声问了一句。

“嗯,陛下不让人打扰,督主你还得等等。”

王承恩不可置否的点了点头。

“听说,陛下不允许任何人进入那侧殿,为此还杖毙了数名内侍?”

“咱也不知道陛下在里面干啥,不过咱们想那么多干啥,听从陛下的吩咐即可。”

王承恩也有些疑惑,自一个多月前,天子让人清空侧殿后,每天必定有一段时间一个人待在其中,也不允许任何人进入,连他这个陪伴天子多年的老人,都没这个资格。

“难道又跟李将军有关?”

曹化淳眼珠子一转,他可是知道的,以往李修与陛下之间的密信交流,还都是通过东厂传递,只不过,到后来,就变成了勇卫营那边直接派了一队骑兵,专门充当信使,专门往返与京城与勇卫营之间。

而在王承恩与曹化淳两人浮想联翩之时,此时的朱由检,则是端坐在侧殿之中,拿着一张信纸正专心致志的看着。

在其面前,则是一摞信封,这些,无疑都是这段时间李修派人快马送至京城的密信。

对李修而言,目前他的一切战略规划,都少不了朱由检的支持,不过如今处在京城之外,那就只能通过一封接一封的密信,让朱由检明悟自己的一切谋划。

许久许久,朱由检才缓缓放下信纸,望着眼前的一摞信封,朱由检眉头紧皱,显然是在思考着什么,好一会后,他才站起身,转身看向身后墙壁上挂的一副舆图之上。

舆图上清晰标示这整个大明北方之态势,只不过,和这副舆图的专业相比,舆图上那毫无专业性可言的一些敌我态势标记,无疑是显得极为不和谐。

这一点不和谐,自然被朱由检忽视,他一个不通丝毫军事之人,要自己摸索着看懂舆图,然后还需要理解李修信中描述的那些战略推演,还要弄明白李修所说的后金方方面面,已然是很不容易了!

望着眼前这副舆图,朱由检显然有些志得意满。

李修上奏所说他自然坚信,但之前,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现如今,耗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精力,他才终于弄透彻,李修那一封奏本其中的具体含义。

这之后,他才终于明白,大明的心腹之患,后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也终于明白,为何李修断定后金绝对会入关劫掠。

更是明白了,李修的良苦用心。

也更加看明白了,这重重束缚之下的无奈!

明明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却只能任敌长驱直入!

明悟了这一切,朱由检才骤然发觉,他以往的那些施政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为何李修每每在与他商议之时,会屡屡强调,凡事不可操之过急。

想到李修那谆谆善诱的模样,那背后的默默支持,默默谋划,一点一滴的操持着他的掌权之路,朱由检脸上也不禁浮现一丝黯然。

身为天子,却连身边人都保不住……

“哎!”

寂静之间,带着浓浓愧疚与无奈的叹息声,亦是经久不息。

尽管夜色已深,皇宫已是一片安静,朱由检却未曾歇息。

时至如今,朱由检算是明白了,他非是什么天纵奇才,甚至,都不是当天子的料子。

朝堂上随意一个官员,都能耍得他团团转。

但,重任在肩,皇兄厚望,臣子操劳谋划!

他只能选择勤能补拙。

当黎民破晓,朱由检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侧殿中走出。

而此时,处在山西吕梁县的勇卫军大营之中,数万兵将却早已集结完毕,在重重号令的约束之下,顶着黎明前的黑暗,朝陕西境内的延安府急行军而去。

勇卫营的平贼战争,与三边总督府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单纯的需要战争,需要一场接一场的战争,去磨砺勇卫营兵锋,去加速勇卫营的成长。

平定贼乱,只是顺带之事。

……

大军分兵三军,前军先锋,中军主力,后军粮草后勤。

只不过这一次,李修却是未曾将骑军当做先锋,而是命周遇吉率领步军战兵三千,辅兵两千,轻装上阵,速度亦是极快。

李修则率领中军主力,而后军,除了一营步军外,李修还将骑兵营调了过去,以骑兵之机动性,保证粮草辎重的绝对安排。

前,中,后,三军齐发,直奔陕西延安府!

若说陕西是大明有名的穷苦之地,这延安府,便可算得上穷苦之地的穷苦之地。

从万历年间开始,这延安府,府县官员就从未满员过,每每有官员被调任或安排至延安府,往往都是找各种借口拒绝上任,甚至直接挂印而去。

事至如今,延安府成为民乱灾区,官员缺额最高时甚至达到了十之七八。

缺乏官员治理,再加之本就为穷苦之地,如今又是天灾不断,故而,延安府成为民乱的重灾区,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放眼如今整个延安府,也就唯有境内寥寥几座重镇未曾失守,其他各县,大都早已沦陷。

如今整个陕西烽烟四起,三边总督府虽说早已展开剿贼,但杨鹤的剿贼方略,却是以抚为主,追剿为抚。

在如此剿贼方略之下,目前三边总督府的重心,自然非是调集兵力剿灭贼寇,而是派使者奔赴各地,忙着招抚贼寇。

对杨鹤的剿贼方略,李修自然谈不上什么认不认同,事实上,无论是他如今即将开始的剿,还是杨鹤的抚,在不能解决根源的赈济安置问题前,都是治标不治本。

如此,自然谈不上什么对错可言。

至于自己的进军,会不会打乱杨鹤的安排,对这一点,李修反倒是觉得自己似乎是在帮助杨鹤。

他剿贼,剿到贼害怕了,杨鹤的招抚策略,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李修只是不知道,杨鹤能不能体会到他这一番良苦用心……

第一百三十七章 破城

宜川县,与吕梁县一样,都是坐落在各省边境,严格来说,两省交界,便是两县交界。

前军轻装上阵,一路急行,正午烈阳刚过不久,周遇吉所统之前军,便已兵临宜川县城之下。

延安府贼寇之情报,周遇吉自然早就清楚,宜川贼寇名为吴,本是米脂一豪族族长,世代为米脂巡检,而米脂知县,则是天启五年的三甲进士,被空降为米脂知县。

这知县水平如何,现在谁也不知道,唯一流传出的消息就是,这知县上任,便大刀阔斧改革,显然是要做出一番成绩。

但这样,显然会对吴这种当地豪族利益造成极大的侵犯,也破坏了县城的政治生态。

毕竟,流水的知县,铁打的吏员。

如今也不知那知县到底做了什么,反正这吴,是直接反了,那名雄心勃勃的知县,如今估计早已化为了一具枯骨。

显然,豪族造反的优势,自然绝对不是那草头百姓脑袋一热造反能够比拟的。

如今的大半个延安府,几乎都落在了吴手中,朝廷的数次清剿,皆被其亲自领兵击败,如今据说是在与杨鹤商议招抚事宜。

而这宜川县,则是由吴的叔父,吴茗驻守,显然,这豪族造反,不同于其他灾民造反的四处流窜,这吴,明显是建立了一定的组织构架,准备在这延安府扎根落脚,当一下无冕之王了。

毫无疑问,这吴,又是一处历史的分岔。

但值得一提的是,其手下,却是有着两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那就是高迎祥,与李自成。

首节上一节78/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