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443节

更别说一个方方面面,都需要外地供养的都城了。

毫无疑问,这座都城,人口的暴增,已然带来了愈发恐怖的供给压力。

衣食住行,一个人的存在,涉及着方方面面的存在,而京城,却是一个连最基本的粮食,都难以自给自足之地。

而最为重要的便是,不仅仅是京城,更是整个北方。

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却是在于大恒本身。

自古至今,一次次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土地承载力到达极限,养不活人了,才有了改朝换代的血腥。

改朝换代的战乱,不仅仅意味着对秩序的洗牌,更是一种天然的人口消灭!

战乱必然意味着死伤无数,且无秩序的战乱,必然对百姓有天大的损伤。

战乱过后,人口少了,土地空了,也就是大治的开始。

而大恒继明而立,用一支强军,硬生生的压制住了本该绵延数十年的战乱,在短时间内,结束混乱,转为大治。

如此,也就意味着,本该锐减的人口,并没有减少太多,纵使改革财税土地,但土地的承载力本就有限度。

更别说,还有如今的天灾绵延。

庞大的人口,有限的土地,绵延的天灾……

显而易见,大恒的存在,是违逆了大势,更是坐在了一个随时都会爆发的火山口之上。

这也是天子为何执意要迁徙人口,要开发辽省,开发西南边陲,西北河套的最根本原因。

土地承载力不够,那就只能开拓生存空间,再以政权统筹调配,最大程度上,缓和承载力的限度。

商业,海贸,也皆是为了此。

对新学的投入,则是寄希望生产力的提高,能够以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而北地天灾绵延下,依旧稳定,以及京城如今的繁华,便可以说是这些策略的阶段性成果带来的。

“朕听闻,工部对京城的整修扩建有做过计划?”

沉吟片刻后,天子才缓缓出声。

“回禀陛下,工部的确做过预桉。”

“说来听听。”

天子点了点头,目光却是有些闪烁。

扩建京城,这个想法,他一直都有,但对北京这个都城,他着实有些不满意。

历史上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都表现出了对江南统治的无力。

定都北京,虽更容易统筹边镇军力对付北疆边患,也更容易掌控边疆军镇,不至于发生边镇失控之祸。

可这些虽重要,但未来的大趋势,在于海洋。

只要生产力发展,定都南方,控制北方,也并不算太难的事情,唯一的顾虑,就是定都南方之后,尝到海洋的利益甜头后,南方中枢,会忽视北疆,乃至收缩北疆防御……

天子思绪流转,洪承畴亦是缓缓汇报着。

对于他们而言,自然不清楚天子的迁都之念。

但对如今的京城而言,扩建,已是必然之事。

如今的京城,不仅仅只是南北商贸的中心,更是控制北方绵延天灾的定海神针。

以前的南粮北运,是为了供给京城,而现在的南粮北运,是为了维持大半个处在天灾之下的北方省份的稳定安宁。

所有粮食,皆是通过漕运海运,至天津,至京城存放,再拨给地方。

其他一切需要朝廷拨给的物资,也皆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举国之力在办这件事,才有了如今京城异于往常的繁华,也带来了暴增的人口。

再加之商业的慢慢兴盛,带来的人口汇聚,而现如今的京城,或者说,这座京城,从建设之初,就没有做承接南北商业繁荣的准备。

显然,现如今的京城,已经有些承担不起时代变幻之下的种种职能,京城的扩建,在这种种因素影响之下,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工部再商议一下扩建整修方案。”

最终,天子也没有表露出明显的反对与赞成,只是留下了这一句模湖的话语。

“臣遵旨。”

洪承畴立马应声。

天子点了点头,步子迈开,随即朝城楼之下而去。

见此,洪承畴刘起元对视一眼,亦是连忙跟随而上,随着天子的脚步,朝着百川港而去……

……

第六百五十三章 需求促进生产

若说京城东城区,是市井之间的喧嚣繁华,那这百川港,就是明显给人一种畸形的繁华喧嚣。

因处在京城之外,且是各地商队,旅客的汇聚之地,人员之复杂,放眼天下,恐怕也没几个地方能够比得上这百川港。

更别说,还有这大片历史遗留的棚户区,纵使有官员管辖,在这错综复杂之地,管辖的有效性,显然很值得怀疑。

当然,天子并不怀疑秩序是否存在,只是……这个秩序之中,是不是掺和了其他?

仅仅只是从城门,行至港口,这一路上,天子就敏锐察觉到了一股熟悉的气息。

曾经他好歹也在锦衣卫任过大半年百户,管理的辖区还是京城之中有名的乱地,他自然很清楚,秩序之下,有着怎样的黑暗。

更别说,还是在百川港这种鱼龙混杂,人员极其复杂之地。

地头蛇的气息,很是清晰。

拉帮结派,不止是在官场,在民间,更是盛行。

天子皱了皱眉,但很快,就舒缓开来,他知道,这背后,必然又是错综复杂的利益脉络,能在天子脚下立足,没点背景,岂不是笑话。

当年他入锦衣卫,那些京城附近,能叫得出名号的山匪贼寇,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权贵的白手套。

港口很是喧嚣,一艘艘河船停靠码头,船上码头随处可见一群群扛着货物的汉子。

也可见一辆辆车架,停靠在码头,货物装载完毕,便在一阵阵吆喝声中启程,朝着京城城门方向而去。

也可见北方的物资,如麦,豆,玉米,煤炭,在港口上船,最终出百川湖,沿着大运河,亦或者海运,朝江南而去。

但显而易见的是,限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工艺,港口的一切,大都停留在人力的阶段。

马也好,牛也罢,哪怕只是骡子,在这个时代,也都是贵重至极。

人力,相比这个牲畜,反倒是廉价至极。

显而易见,肩挑手扛,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思及于此,天子似是想到了什么,眸中目光却是忍不住的闪烁了一下。

生产力的变革,从来需求大于产出,才会出现生产力的革新。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是因为庞大的殖民地,带来的庞大市场,而殖民宗主国的产出,根本难以供应殖民地的需求,也从根本上影响到了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的财富掠夺。

故而,才催生出了生产力的革新。

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若不然,就好比这百川港,亦或者说在大恒天下,人力,廉价到了极致。

商人们很多时候连牲畜都不愿用。

毕竟,牲畜精贵,且价格不菲,人力粗贱,却又无比之廉价。

廉价的人力,再加之时代儒家的大环境……

完全可以说是将生产力革新的绝大部分可能掐灭。

如今看似红红火火的新学,实则全靠他这个天子的政策扶持,而这,除了他,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现如今推行的新学之真正含义。

就如工科院的蒸汽机,经十余年的研究,虽达不到天子想要的那种蒸汽火车的地步,但也绝对可以应用于生产之中。

如采矿,如抽水等等……

但高昂的造价,却注定了只是政策之下的产物。

就如内廷所属,户部监管之下的商行,但凡能让现阶段又笨又重的蒸汽机有丝毫用处的,皆在天子的意志下,花着巨额的银两,在工科院采购着蒸汽机做着人力也可代替的工作。

而对比现阶段蒸汽机的高昂造价,人力,简直不要太实惠。

甚至,完全是赔着本赚吆喝。

而历史上的英国,之所以能够发明蒸汽机,且没有什么阻碍的极快速普及使用,研发换代,直接带来工业革命。

其根本原因,也是因为采矿,准确的说,是因为煤矿。

英国的煤矿,大都是浅层矿,也就意味着,开采极为容易。

开采容易,再加之地下水资源丰富,开采煤矿时,更是需要不断抽取矿坑之水,同时因开采容易,煤炭堆积,也需要水来浇煤,预防起火。

如此,人力肩挑手扛,自然难以胜任,也就催生了需要生产力革新的需求。

且,开采容易,也就意味着,开采成本低下,且利润丰厚,如此,便是财大气粗,对生产力的革新,纵使效用堪忧,却也有着强烈的需求所在。

当然,这也和社会的大环境有极大的关联。

而在大恒,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大都是深层矿,开采难度暴增了数十上百倍。

开采难度大,也就意味着利润低下,在曾经前明时期,私人开矿买卖,煤价一直都是居高不下,利润恐怕还是可观。

而在大恒,煤矿与粮食,盐,布一样,被定为民生所需,严格控制着价格。

本该为垄断暴利的矿业,利润虽还存在,但显然高不到哪里去。

深层煤矿的生产工艺也难以革新,开采难,产量小,以及有着庞大的人口基础作为支撑,革新生产力的大环境,哪怕有着他这个天子的强力支持,但也根本就还未形成。

换而言之,环境的思想还未改变,以及,天下还没有促进生产力革新的迫切需求。

而这两点,便是天子一直致力解决的。

对思想的改造,以及,政策之下对生产力提升的需求。

这也是天子为何对朝中传统的文官士绅颇为不喜的根本原因。

统治天下,文官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但从小接受大环境教育影响的传统文官士绅们,他们的思想,大都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思想之上。

奇淫技巧,不务正业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思想没有换代之前,根本难以消除。

思绪流转之间,在两位部堂重臣的陪同下,天子在这百川港四处转悠着。

微服私访之下,一切都展现得无比清晰,没有丝毫之隐藏。

如税务司的吃拿卡要,如帮派横行的泾渭分明,乃至,驻守百川湖的水师,京军禁军,也明显有触角掺和其中。

一切都看在眼中,天子却没有太多神色变化。

一直到天色渐黑,天子才停下了步子,跟随天子转悠一天的两位部堂大臣也明显满掩疲惫,尤其是刘起元,本就年老体弱,这高强度的走一天,着实有些撑不住。

“朝堂的重心,要转移到内政之上。”

但天子接下来的一句话,却顿时扫除了刘起元的所有疲惫。

首节上一节443/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