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396节

有袭击县城的,有偷袭大恒运粮队伍的,更有直接扯旗造反的,甚至,还有刺杀官员将领的……

被刺杀的大恒官员更是达数十人之,其中甚至不乏知府知县,乃至朝廷巡查使!

如此动荡的局势,也正是导致本势如破竹的越国公一部,在面对沐王府大军后,被迫转攻为守的最重要原因。

而随着泉州告破,伪明实质意义上覆灭,主要作战职责完成,腾出手的靖国公,自然是毫不留情的对这数省之地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清洗!

有着当年主持北方赋税大案血洗天下的经验存在,这一次,靖国公自然是驾轻就熟,甚至,更为肆意。

毕竟,在秩序之内清洗,与混乱无序状态下的清洗,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曾经的赋税大案,是在大恒体制之中挥舞刀子,而如今,动荡的江南数省,严格而言,只是收复,距离形成完整的统治体系,可还差得远。

无序状态下的屠刀挥舞,自然是肆意无比。

当然,最重要的便是,天子俨然也默许了这肆意挥舞的屠刀。

大恒需要江南之富,而前提是,大恒能够完全动用江南之富,而不是如前明时期那般,空有江南之富,却不能于国之用。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大破大立,需要彻底破除旧有的秩序,才能将大恒的秩序笼罩在江南之地上。才能,让大恒完全利用起江南之富,度过这钳制住大恒国运的小冰河时期。

如此一个大破大立,而且还是在武人控制之下的大破大立,自然少不得屠戮与破坏。

随着天子军令下达,十数万大军调遣至江南各地,首先遭殃的,自然是跳得最欢的山贼土匪,以及各支伪明残军。

以江南各府县为基点,再以重兵据守要道,以天罗地网之势的清剿!

若说各支大恒铁骑,是对混乱的正面镇压,而锦衣卫以及总参情报部,则是更进一步的细致清洗。

以江南各地错综复杂的形势,毫不夸张的说,都是扯出萝卜带着泥。

自古以来,世家豪门圈养家奴,操纵着各种白手套,已然是理所当然之事。

纵使时代变化,世家的存在,逐渐消亡,但科举的兴起,虽不至于造就世家这等恐怖存在,但官商勾结,数代荣华,显然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现如今的江南数省,官商勾结,乃至官商一体,权钱结合之下,自然是近乎“阀”一般的存在。

如今之江南,绝大部分动乱,不管是肆掠的山贼土匪,还是造反的的伪明残兵,其背后,都少不了各地士绅地主的影子。

如此大阵仗的大破大立,自然不可能仅仅是将这表面上的动乱镇压下去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连根拔起,清理殆尽!

这些权钱结合的士绅地主,在绝大部分人眼中,在伪明的秩序体系之中,自然是无人敢触碰的存在。

但现如今,在一手破除伪明体系的大恒面前,在不讲理的刀锋之下,自然谈不上任何特权,甚至,比之庶民,都有所不如。

毕竟,在天子铸就的大恒体系之中,汉民,是需要保护且施恩的群体,哪怕是伪明治下,也是如此!

在此次征伐伪明的大军之中,处置得最为严厉的罪名,便是伤民!

当然,这个民,指的是绝大部分贫民百姓,指的是,老老实实服从大恒秩序的所有人。

除此之外,皆是需要镇压清洗的敌!

而在伪明时期,让无数人仰望的各地权贵,自然是清洗镇压的最主要群体!

锦衣卫缇骑奔波在江南各地,破门抄家之景,在这江南数省,时时刻刻不在上演着。

各地府县新上任的知府知县,以及府衙各官员,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稳固地方,恢复秩序,而是升堂审案!

各地府衙大门日夜洞开,临时改制的各地巡检将士几乎把告示贴满了江南各地,天子亲旨,民举官必究!

不管百姓举谁,不管什么案件,涉及到何人,各地府衙必须受理,必须审查。

天子亲旨,几乎将整个都察院抽调一空,组建了十数之巡查御史队伍巡查江南,甚至直接以督察为晋升标准,查得多,功劳越多!

若说镇压数省的十数万大军,是镇压最表面的乱像,那锦衣卫及总参情报部,则是抓捕背后的大老虎,是清理拔萝卜带出的泥。

而各地府衙升堂审案,及都察御史巡查,则是大恒的“扫黑除恶。”

内廷已经彻底成体系规模,有毋庸置疑的事实,却无名义的情报部门,则是最后的查漏补缺。

数位一体,以天罗地网之势,对这江南大地,进行着刨地三尺的清洗。

而把控这一切的天子,却还在不停的往这个天罗地网之中,填充着力量。

北方的余毒牵扯已然让天子厌烦至极,对这江南之地,天子俨然想如曾经的辽东一般,甚至还要超出辽东,彻底铸就出纯粹且……完整的大恒秩序……

……

第五百八十七章 皇权下乡 3000

大恒舆图之前,天子负手而立。

尽管他从未抵达过江南,但在天子脑海之中,江南的每一府,每一县的局势,都可以说是清晰无比,整个天下的局势,亦是如此清晰至极的了然于心!

自当年收复辽东,诛灭后金之后,改革开启,至现如今,已然有近三年时间。

在大恒,改革早已落到了实处,一个新的秩序,也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新的秩序,还缺最重要的一环。

无论是国之根本的农,还是国之未来的商,若没有直至最底层的统治秩序管控,必然是难以彻底落到实处。

而要做到这一点,若是在前明,那根本没有丝毫可能,盘踞在地方的士绅地主,数千年历史的惯性,足以扑灭任何越轨的举动。

可现如今,在大恒,从前明,到现如今,这么多年,数不尽的风暴,再加上武勋的腾空崛起,已然将传统的士绅地主阶级,压制到了历史的最低谷。

皇权下乡,已然具备了实施的可能性。

时至如今,皇权下乡的实施贯彻,为数不多的阻碍,便是官员数量的不足,以及必然暴增的财政负担。

皇权要下乡,只能靠官,而不能靠吏。

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那,吏的存在,就是铁打的营盘,哪怕他捣碎重建,没有晋升渠道的吏,也迟早会成为铁打的营盘,迟早会形成新的地方大族。

而官,则是流水的兵,九品十八级,有晋升渠道,是属于统治序列的一员,一道调令,是可轻易将一名官员由天南调到地北。

如此特质,就注定了官员不可能长久盘踞一地,也不可能在当地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纵使手段高深,在任期间拉拢出一个利益阶级,但一调走,那必然是树倒猢狲散,只要新上任之官有魄力,随时都可将一地换新颜!

而要让官去完成吏的职责,那就必须取缔吏的存在,如此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官员的不满。

毕竟,吏的存在,自古以来的名声,可都差得很,让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士子,去干吏的事情,天子毫不怀疑,绝大部分士子都会毫不犹豫的挂印而去。

统治也必然动荡!

如此行事,那必然就会有大量的空缺,需要官员去填补,也就意味着,如今之大恒,需要一大批具备基础素质的最底层之官。

“皇权下乡……”

天子轻喃,却也忍不住摇了摇头,这个问题,倒也不难解决。

毕竟,对这个问题,他可以说是早就有所布局,就如那武院民科的存在,事实上,当初武院民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便为大恒提供了一大批堪用之官,铸就了他清扫天下的根基。

其中最大的原因,显然并不是武院民科的教育方式有多么强。

而是入武院民科培训的学子,素质皆还不错。

而武院民科初立之时,可一向不为主流文人所喜,其中学子,可都是军中抽调。

皆为贫民百姓出生的军中将士,能在关键时刻肩负起这个责任,自然离不开他对军中将士的培养。

自当初掌兵开始,他就一向不吝啬对军中将士的培养,识字,自然是最为基础的培养,在一开始,他是言传身教身旁的将士,如此才培养出了如今一位位赫赫有名的大恒将帅。

随着他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大,对军中将士的培养,也逐渐趋于资源的调配,如操练之余,安排将士读书识字,且将读书识字纳入军中考核章程。

如武院的出现,铸就了对军中将士更加细致且成体系的培养……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自然造就了自古以来都未曾有过的高素质兵员。

如此庞大的军队人数,优中选优,再调至武院民科进行培养,如此,自然轻而易举的批量造就牧民之官,再辅以严格监督,优胜劣汰之下,便是堪用的牧民之官。

就如顺天府教育试点之中,他尝试性的对顺天府各府县衙门之中的办事之吏进行大考,优胜劣汰。

以及他寄予了厚望的大恒教育体系。

如此种种,皆是可为皇权下乡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

只不过,这一次,显然不是之前的小打小闹。

前明两京十三省,如今除了云贵两省还未平定,其余诸省,皆已入大恒统治序列,而且还要算上彻底平定的辽省,以及朝鲜这两省!

而云贵之地,显然也不可能支撑太久,注定会被平定。

如此庞大的地域,数千个县,若要彻底的皇权下乡,可想而知,需要多么庞大的一个官员人数。

同样也完全可想而知,多出了这么多官员,会给大恒本就入不敷出的财政,带来多大的压力,甚至,如今的大恒财政,根本负荷不起这个压力。

显而易见,如今的大恒,虽具备了实施皇权下乡的基础,但还并不具备完全完成皇权下乡的资本。

“饭……要一口一口吃啊……”

天子无奈摇头,目光在舆图上江南数省流转,最终定格在桌面上的两份卷宗之上。

其一是最初武将转文臣的情况汇总。

其二,则是军中将士入武院培训,入各地牧民的情况汇总。

其一主要是针对将领一级,如曾经的武院祭酒,如今的辽省巡抚,这类中高级将帅,从军队脱离后,担任的也都是巡抚乃至朝堂六部这类中高级文官。

其二则主要是针对军中底层将领及士卒,立有大功,或表现颇为出色,便调至武院民科培训,担任的也都是知县及知县及知县以下的九品,从九品等职务。

两者都谈不上太出色,毕竟,相比较军中的纯粹,地方牧民,牵扯太多,利益关系也太多,能堪用者,总数也不不到十之三四。

“退役转业制度……”

天子紧握着这一封军中将士入武院培训的卷宗,目光闪烁。

皇权下乡,限于财政压力,一时之间难以彻底铺开,那就只能一点一点的逐步铺开。

而庞大的官员缺口,哪怕只是逐步铺开,也注定了纵使武院民科培训,也不可能如之前那般小打小闹,而是要彻底成规模,成体系,成制度!

就如后世的军队转业一般,规定条件,如军龄多少年,如立下功劳多少,则可选择转业,至武院培训,然后源源不断的向整个大恒天下输送着从九品的底层官员。

再加上如顺天府教育试点改革中,初步开始的对吏大考,合格者为官,也可安排至民科培训,不合格者………淘汰!

以及,这个要逐步推开的教育体系,同样也会源源不断的吸纳着天下人才,为大恒统治体系提供着新鲜血液……

如此逐步铺开,逐步推动……

天子目光闪烁,一个个念头在脑海之中闪烁,最终,却是摇了摇头,这些种种,只是让皇权下乡,具备了实施贯彻的基础。

但任何一个国家大策,实施的土壤,永远只是最基础的事情,政策的利弊,政策的合宜,政策的长远可能性……

诸多种种,就如这皇权下乡,要将这件事,办好,办得完美,最基本的一点,那就是要让实施皇权下乡后,带来的庞大基层官员体系,与如今的大恒统治体系,完美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融洽的循环!

毕竟,现如今缺官,可不代表以后会缺官!

军队转业制度若成型,那每年必然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将士转为地方官员,且还有如今已经在顺天府试行了近一年的教育体系,未来若彻底铺开,每年也必然会给大恒带来大量的新鲜血液。

纵使未来大恒飞速发展,给天下有才之人足够的发展空间,但这片土地,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亦或者未来,都必然是官本位的时代。

不管社会发展得有多好,能选择当官,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当官!

而官场,向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没有一个良性的循环,没有足够的坑位将天下有才之人吸纳入体制,且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对天下读书人进行一个统筹分配,那他的费劲心机,搞不好就成了祸乱之源!

再者,纵使官有晋升渠道,但对绝大部分底层官员而言,晋升绝对是件难如登天的事情,若是长久不得晋升,长久待在一地,一个岗位或者一个体系之中,纵使是官,但与吏又有何区别。

同样是盘踞一地几十年,且根深蒂固!

且官的身份,搞不好比吏的危害还要大!

首节上一节396/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