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244节

这天下,他已是至尊,从此,他,再也不用扛着那让人心季绝望的烂摊子了,也再也不会在负重而行的时候,被人疯狂拖着后腿,乃至捅着刀子了!

种种思绪流转,心中之激荡,亦是化为百味陈杂,李修缓缓端起酒碗,仰望天穹,最终,跪倒在地。

祭天亦是有礼部官员准备的祭天之言,但那一片通篇虚伪的祭天之言,自然早就被李修抛之脑后。

人在做,天在看,是如何,就是如何,祭天,何需虚伪。

“臣,李修,叩告天穹,日月,山河!

“臣自后世而来,神州天倾,青史铭刻,臣于危难而起,受皇明厚恩,欲行挽天倾之事。”

“于京城练就强军,奔袭千里,京蓟诛后金酋首,扶大厦将倾,纵横大漠,横扫草原,铸就不世之功……”

“天下皆反之际,臣镇压天下,再扶大明……”

一字一句,铿锵有力,皆为深藏之肺腑之言,此刻,李修就好似找到一个最佳的倾诉者一般,没有太多固定的祭词格式,就这般,于天之前,说着心底最真实的话。

“臣逆大势而行,苦心造诣,但奈何,难挡人心叵测,为天下计,为将士计,亦为臣个人计,今,臣篡明自立,立国大恒,建元昭武!”

“臣得国虽不正,但历史必将改写,天倾必将不存,大恒,必将君临此世,屹立世界之巅。”

“此诺,请天地,日月,山河共鉴之,有违此诺,臣李修,天地不容之!”

……

第三百七十一章 军事贵族

祭天仪式完成后,又经历一系列繁杂仪式,最终,才在礼乐声中,回到皇极殿中,

文武百官伫立,李修一步一步踏上御阶,最终,驻足于那至尊皇权宝座之前,转身,坐下。

于御阶龙椅之上,俯瞰群臣,亦是俯瞰这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恒初立……”

早已准备好的一封登基诏书,在此刻,终于在这法理大义并存之时,由已然激动得有些颤抖的王五高颂而出。

“礼毕,拜!”

登基诏书宣读毕,王五面色潮红,颤抖着声音,再次高呼。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参拜,登基大礼,在这一刻,亦是彻底圆满。

当群臣参拜完毕,文臣倒也还好,一个个神色澹然,毕竟,他们,可没什么从龙之功,但对一众武勋而言,这,却是他们期待已久之时。

也是如今天下局势将变,他们依旧逗留于京城的最大原因。

世间之功,最大者,莫过于救驾与从龙。

而他们,是数百年都难有的从龙之功!

登基过后,自然是大封有功之臣,封的,自然是他们这些从龙之臣。

注视着殿中众武勋难抑之期待的神色,李修目光微闪烁,朝王五点头示意,随即,王五立马拿出那一封同样早已拟定好的封赏名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封三边总督徐枫为靖国公,赐丹书铁券……”

“封山海督师赵武为辽国公……”

每一道封赏旨意高颂而出,殿中武勋之激动,就明显浓郁几分。

几乎原本之勋爵,通通皆是上升一个台阶,没爵位的,获得爵位,伯爵成侯爵,侯爵成国公……

陛下的封赏之厚重,显然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但同样很是显然的,如此厚赏,他们其中,绝大部分人的功劳,显然还撑不起这等厚赏。

毕竟,有一个标杆,早早的就立在了他们所有人心中。

如今之陛下,曾经是以何功封侯?又以何功封公?

他们不说媲美那等辉煌功绩,但相差太远,名不符实,在军中,说话的底气,可就不那么足了,军中,可不是看什么爵位说话的,军功,才是最大的底气。

在场之武勋,脑袋不灵光的,自然只是少数,一个个似乎也有些明白了这次厚赏的用意了。

而此时,李修注视着这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为国公,侯爵,伯爵……的武勋,目光闪烁之间,思绪,却已是飘忽。

他篡明而立,大恒自然是承袭明制。

在之前,他虽一直致力于对大明制度进行着良性的调整,但奈何,身不由己,只来得及对军队进行调整改变,便走到了这一步。

庆幸的是,军改,扫平了大明军队的大部分弊病,让他有了足够的底气与倚仗。

就好比现在的封赏一般,公,侯,伯,三等爵位,按明制,皆分世爵,流爵。

世爵自然是世代传承爵位,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与国同休。

而流爵,按明制,是不得袭爵,只得世袭前人武职。

但,无论是武院的创立,还是但凡军中将领升迁任职,皆需武院进修,以及这场引起惊天风波军改,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革除军中的弊病沉珂。

而武职世袭,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弊病,也是重点革除的对象。

故而,军改完成之军队,无论是卫所,还是营兵,早已不存在武职世袭的可能。

爵位世袭,李修虽有心改变一下,但显然,数百年的世爵尊荣,与国同休,世袭罔替带来的人心向往。

纵使是他,也有心无力,甚至,不可能改变。

但,从某种程度上看,一定程度上的世袭罔替,对武人之存在,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存在的。

毕竟,世袭罔替的话,纵使世袭的是一群躺在祖辈功劳簿上的废物,凭借世袭罔替四字,废物也有坚实的倚仗,有了这份倚仗,也能牢牢守住武人该有的一亩三分地。

只要不出现如明朝土木堡那等直接葬送整个勋贵,完成事实意义上的武勋断代,文臣彻底侵占武人权利的局面,也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现。

文武有制衡,那就不会如大明那般,陷入近乎恶性循环的党争……

而流爵,既不能世袭爵位,又不能世袭武职,这对武勋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好事,大恒靠武勋而立,如此动荡军心之事,自然不能出现。

如此,李修便将在大明被废除的子,男,两等爵位拿了出来。

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位,皆分世爵流爵两种,世爵,世代传承,与国同休,流爵,则是递代降等,当然,若子孙后代不是躺在祖宗功劳簿享受的家伙,有能力立在大功,升爵,亦是可以。

而此次封爵,除徐枫严顺等四位公爵为世爵外,其余者,无一例外,皆为流爵。

就如李定国,虽跟着他南征北战,功勋也算赫赫,但,这次封赏,也不过是一个子爵。

但,纵使只是流爵,较之这些将帅的功劳,这些爵位,无疑也是厚赏了。

毕竟,绝大部分将帅,所立之功,无非也就是坐镇一地,平了几股贼寇,保一地安宁,完成基本的职责而已,真正与外敌作战,并立下决定性战功的,寥寥无几。

当然,流爵之因,也只是增加子男两等爵位的其中一个原因。

更大的原因,就是李修不希望勋爵,亦或者说勋贵,如大明那般彻底形成闭环,固步自封。

毕竟,公,伯,侯,三等爵位,按制,非社稷军功不可封,再加之随着混乱之后的承平,那必然会导致,军事贵族,得不到补充,且人数稀少。

如此,再加之世袭罔替,那必然会再重演轮回。

若加上子,男两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爵位的珍惜程度,对勋贵,亦或者说大恒军事贵族的人才补充,无疑是有着颇大的作用。

再加之对世爵的严格控制,以及保持武院的作用发挥,只要制度健全,监督到位,保证勋贵集团的活力以及人才的交替,问题,应该不大。

当然,这些,还仅仅是李修目前的设想,除了定下五等爵位外,其余诸多制度思考,大都还停留在脑海之中,等待着实践之中的完善。

但可以预想得到的是,以如今天下的内忧外患,以及如今世界的大时代,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武勋,都会压过文臣,武强文弱的格局,恐怕会持续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

如日之恒,如月之升。

昭昭日月,武运昌隆。

在这封赏喜悦之间,李修亦是忍不住轻声微喃……

……

------题外话------

今日更7500

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恒最终的命运

史载,靖武二年七月十八,秦国公李修篡明自立,立国为恒,建元昭武,是为昭武元年七月十八,立国登基,册封大明幼帝为寿王,大封有功之臣。

诏书昭告天下,本就风起云涌的天下,在这个消息之下,彻底动荡!

四川巡抚倪元路,拒不承认篡国之伪朝,以血书明心志,传缴天下,号召天下有志之士勤王保驾,复大明山河。

缴文发出,和当初的天下皆反一般,使得天下响应。

煌煌大明数百载,自然不乏忠臣,甚至,这朝堂上恭顺的大臣之中,或者就有留待此身,以报君恩之人。

而除了忠心体国者外,显然,居心叵测者,更是占据了大多数,趁火打劫,乱中取粟,皆是必然之事。

一时之间,整个天下,整个天下,亦是被笼罩了一层浓浓的压抑,滚滚暴风雨,俨然即将降临。

在这般压抑之间,京城,皇宫。却皆是一片欢腾。

京城皇宫城楼之上,大恒黑龙旗高扬,皇宫之中,一片张灯结彩,焕然一新的皇宫之中,在这一日,终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与登基诏书与封赏诏书一同颁布的,还有一道封赏诏书,只不过,这一道封赏,显然超出不少人预料。

只封妃嫔,未曾一同立下皇后,且,连目前李修自己唯一嫡子,都未曾有所封赏。

后宫妃嫔,自然是居于后宫,在这一日,秦公府的女人们期待已久的一天,也终于到来。

一座座空旷的宫殿之中,相继被受封赏的妃嫔入住,杀戮过后皇宫之中的极尽萧条与压抑,在这份喜悦之间,亦是被冲散了不少。

世间之喜与悲,从来都是难以共情的,

篡明而立,跟随他篡的,享受他篡之后权利辉煌的,自然是喜悦,而,被他篡的,被夺走权利地位的,自然是难以言喻的悲,以及,落寞般的荒凉。

踏……

脚步声踏破寂静,众亲卫簇拥之下,李修最终驻足于崇祯停灵之殿中。

大半月动荡,王朝更替,这本就人走茶凉的停灵之殿,更是彻底无人打理。

放眼望去,殿中已是一片死寂,往日长亮的烛火,早已熄灭,厚厚一层灰尘铺满殿中,蛛网缠绕,白纱飘荡,阴森死寂之感尽显。

亲卫士卒正欲进殿查探,却被李修抬手阻止。

驻足许久,李修才深吸了一口气,迈步而动,一身天子黑龙袍随步子而动,孤身一人,没入了这死寂阴森之中。

灵柩依旧坐落在殿中,除了那熄灭的烛火和厚厚一层灰尘,和曾经第一次出现在这殿中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注视着这崇祯灵柩,李修神色亦是难掩复杂,纵使是无路可走,但,篡明自立,是母庸置疑的事实。

他不愧对任何人,唯独愧对这对他寄托所有信任与希望的崇祯帝。

“这一次,是我负你了。”

李修轻抚棺木,暗然一叹。

“你放心,不管如何,必保春哥儿一世富贵。”

“这天下,也必重回盛世巅峰……”

言至于此,李修亦是无言,纵使一直自欺欺人的以为,被逼无奈的抉择,或许就会无愧于心。

首节上一节244/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