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153节

“先帝遗命,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臣不敢忘!”

随即,李修才再次看向群臣:

“宋时王公有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句话,今日,本帅送给诸位,希望尔等,以后好自为之!”

……

第两百四十七章 天下将门出武院

此刻,殿中鸦雀无声,面对着第一次在群臣面前,彻底展现强势一面的秦国公,群臣,皆是有些不知所措。

谁也没想到,不过是一次弹劾,便引得这位秦国公如此大的反应, 甚至完全可以说是彻底撕破了脸皮。

脸皮撕破了,显然,也就意味着,稍有不慎,规则,会被再次打破。

而眼前这秦国公,无疑是有着打破规则的能力与底气。

一时之间,刚还叫嚣的不少朝臣,心中顿时暗自叫苦不已,生怕被这秦国公提溜出来杀鸡骇猴。

群臣如何想,李修并不在意。

他是想对朝堂徐徐图之,一点一点将朝堂掌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坐视朝臣们再跳起来,再恢复到以前党同伐异的局面,尤其是, 这被伐的异, 还是他自己。

先礼后兵,该说的,都说了, 再跳, 那他说不得,就得杀人了!

眼下,群臣慑服,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被迫,目的达到了,也就足够了。

朝议经此一变,自然也没了持续的必要,草草收场。

只不过,因这场朝议,因李修的这一番话,引起的喧嚣,却才刚刚开始。

有人说,秦国公此举,是已经按奈不住野心,要行祸国之举了,

也有人说,秦国公乃是在表明心态,要行改革之举了!

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但现如今,这份喧嚣,除了嘴炮一下,也改变不了事实的发生。

毕竟,若是政事的贯彻,还少不了文官们的辅助,但若只是军事的话,李修乾纲独断,谁也阻挡不了。

一份涉及到数十位参将以上的将领以及多大两千名骨干将士的调动,亦是有条不紊的落实下去。

而这,还仅仅是开始。

群臣们,还远远低估了李修的动作及决心。

崇祯三年五月,在这一道涉及人员之多,之广,堪称本朝之最的调令贯彻落实,又一场朝议上,秦国公再次向天子递交了一份奏本。

武院招学!

如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武院招学,这一次,和那道调令一样,也非局限在李修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面相了整个大明军队体系。

换句话说,按这封奏本的意思,未来,大明任何一个将士的升迁调用,无论功劳多大,皆需通过武院培训,亦或者进修。

这一奏,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朝臣们又岂会看不出来!

天下将门出武院!

这一奏若是落实,武院之地位,将直线提升,堪比六部!

而落实之后,对这天下,意味着什么,更是清晰!

显然,这一奏,是紧接着那一道调令而来。

一环接一环,这位以战功起家的秦国公,在受命危难,辅国理政后的第一把火,明显,是要烧在糜烂的大明军队之上。

谁都看得出来,这一招接一招,皆是朝着大明军队落下,秦国公欲整顿军务的心思,已是摆在了明面上。

“再过段时间,就应该是清查各地卫所军籍黄册了吧……”

孙府花园,工部尚书李邦华望着水中游荡的鱼儿,幽幽出声。

一旁孙传庭轻笑一声,随手将手中鱼食抛下。

“派心腹之将接管兵权,精干兵卒构铸骨架,如此,便足以稳住形势。”

“武院招学,无疑是对这一步,进一步延伸。”

“再往后,就是孟暗你所说的,清查各地卫所军籍皇册!”

“以秦国公历来的行事作风,到时候,无疑是少不得一场腥风血雨!”

说到这,孙传庭抬头望了一眼天空,神色显得有些复杂:“说起来也可笑,被世人称之为祸国之贼的人,却是唯独在真真正正为国办事的……”

“我等裱糊匠,远不如他也!”

李邦华摇了摇头:“秦国公行事作风太过狠辣凶猛,完全没有顾忌大局之安稳!”

“且,其到底是为了大明,还是为了他自己,尚且两说……”

“现如今,哪里还有什么大局可言!”

孙传庭摇头一笑,显然,他并不赞同李邦华的观点。

“我等得庆幸,如今之天下,有他秦国公镇压着,不然的话,内忧外患,我等哪里还能有如此闲心!”

闻此言,李邦华沉默许久,才幽幽一叹:“天子走得太早了啊!”

此言入耳,孙传庭亦是摇头苦笑。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再紧密的关系,都挡不住岁月的消磨,更何况,还是天子与臣子……

如今,或许才是最好的局面。

不然的话……

山河沦陷,只在刹那之间!

就在这寂静之时,院中,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骤然响起,随即,便只见一名下人走来。

“老爷,秦国公派人来了,说是请两位老爷前往天寿山一叙……”

……

人走茶凉,这句话,纵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也逃不过。

天启帝的灵柩还在宫中停放着,崇祯帝的灵柩,又紧随而至。

人都是现实的,更何况宫中这些宦官,停灵之地,除了寥寥几个老太监,和日常执守的锦衣卫,便再无他人。

天启帝,是骤然驾崩,谁也没有预想到,故而,其帝陵,根本未曾修筑,只能停灵宫中。

而崇祯帝,虽在遇刺垂危之后,朝廷便开始了帝陵的修筑,但,一座帝陵,又岂是一时半会能够修筑好的。

故而,现如今,崇祯帝的灵柩,也只能停于宫中,等待着帝陵竣工的那一天,才能正式入土为安。

只不过,这注定将是一个颇为漫长的等待。

一座帝王陵墓,自然不可能如普通人那般,随便有块地,埋了便可。

和以往绝大多数天子皆是一样,天启崇祯两座帝陵,皆是耗银数百万之巨的大工程!

如此庞大的数字,已然堪比如今大明一年多的赋税总额。

甚至,都可以说是超出了大明所能承受的上限。

但……

该修筑的,还是要修筑。

在这个时代,谁都不敢,也不会阻拦丝毫,

对李修而言,亦是如此,于公于私,他都没有阻拦的理由。

于公,天子的存在,是他立足朝堂的最大倚仗,或者说,是最大的法理依据,他要想站得更稳,就必须将天子这面大旗,高高举起。

于私,天子对他可谓是极尽荣宠,甚至,连这大明江山,都托付给了他,他又岂能连天子的身后事都克扣阻拦。

不过,对如今的大明而言,要承受两座天子陵墓的修筑,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如此,也只能由内帑拨银,银子如流水一般消逝,换来的,便是两座日渐完善的天子陵墓。

当然,也不全是天子陵墓,崇祯的这一座天子陵,同样,也是李修的陵墓。

崇祯留有遗诏,待秦国公百年之后,许其陪葬昌陵,而昌陵,便是崇祯陵墓之名……

第两百四十八章 两陵贪墨之案

天寿山。

自大明政治中心由南转北后,天寿山,便成了历代大明天子的陵墓所在。

如今崇祯帝的昌陵,天启帝的德陵,自然皆是在此。

修筑两陵,最开始调用了民夫五万,只不过后来, 亦是逐步缩减,至现如今,两陵民夫已经不到千人。

究其原因,则是因当初那一场顺天府贼乱,卢象升平定之后,俘虏贼兵数万, 干脆就直接一股脑的拖过来修筑天子陵了,

此刻, 在这热火朝天的陵寝工地之上,已然麻木的众贼兵,在管事的呼喝下,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一点点挪动着。

在一旁山坡之上,一排排披甲执锐的士卒伫立,手握刀柄,警惕的目光巡视四方,彪悍气息尽显。

在山顶,李修孤身而立,俯瞰着山下帝陵修筑之景,望着那一道道麻木的面容,李修目光闪烁, 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事实上, 在第一次来这昌陵之时, 李修曾特意前往了一趟陵中的将军冢, 很难想象,一个尚且年富力强之人, 看着自己的陵墓, 是一个怎样的心情。

但有着崇祯的遗诏,只要自己不夺了这大明江山,若真到生命尽头,显然,这德陵中的将军冢,便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秦公,查清楚了。”

李若链匆匆走来,朝李修深鞠一躬。

“京城涉及此案的官员达三十八人,其中三品官员三人,三品以下三十五人,其中三十人,皆是为工部,户部之官,另有涉案商贾九家……”

“几部尚书,还有内阁阁老,目前没有发现牵扯其中的痕迹……”

李修接过李若链递来的卷宗,却是连看都没看一眼,便放在了一旁的桌案之上,

“此案,锦衣卫的行动,到此为止。”

缓缓吐出一句话后,李修亦是再次看向了那火热朝堂的陵寝建筑之景。

李若链一愣,小心看了一眼李修,连忙拱手道:“卑职明白。”

又过一会,李修才道:“锦衣卫在江南的布局如何了?”

“江南各府县,皆有锦衣卫密探存在,对江南朝廷官员将领的监察,也正在安排,最多一年时间,卑职保证,江南的任何风吹草动,绝对脱不开秦公掌控!”

“一年……”

李修轻喃两字,随即点了点头:

“江南重要,大明各地,包括草原辽东,也不可携怠,待会你去一趟宫中,本帅已让内帑准备好了三十万两白银,加拨于锦衣卫。”

李若链深深一拜:“卑职,绝不负秦公厚望!”

首节上一节153/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