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第261节

与施奕文从夺回地利的角度出发不同,张居正更多是粮食的角度出发,在他看来北方种棉花反倒有利于江南重回渔米之乡的旧俗,这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对此,施奕文只是笑应道。

“首辅所言甚是。”

这是假话,也就是说来听听。

在江南的几个月,他充分见识到这个时代大明,尤其是江南的城市化,仅松江一地就有几十万织布、纺纱工人。数十万人口的城市更是数不胜数,高度的城市化带来的市民阶层的涌现,这也是小说等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在江南进入城市化之后,它们是不可能再回到所谓的“鱼米之乡”的。

高度城市化的江南以及庞大的市民阶层,面对来自北方的工业力量冲击,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重新拿起锄头,重回田地间,显然不可能,他们必定会迫于生计,向其它地方寻找生路,江南未来的生路在什么地方?

谁知道呢?

又过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施奕文从张府告辞后,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还是会忍不住思索着江南,并不仅仅只是江南的未来,更多的还是思索着未来江南可能的反应。

面对来自北方的竞争,江南士绅集团必定会有所反应,他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也许现在江南士绅集团还没有意识到威胁,但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施奕文非常清楚,任何进步,都会面对保守势力的反赴——工业化的北方与手工业化南方势必会发生冲突,而那种冲突势必会牵涉到双方在朝中的代言人。

不太妙哇!

施奕文的心里暗自寻思道。

势单力薄!

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相比于用了上百年时间形成的盘根错节的江南士绅集团,自己的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了。

至于北方的力量……半闭着眼睛,施奕文首先想到了现在朝中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几人——英国公府,马自强,然后……势单力薄!

不行,要尽快壮大自己的力量!

又一次想到了,施奕文想到了压水井,然后自言自语道。

“是应该在压水井上做些文章了。”

其实从一开始的时候,之所以想要通过送模具的方式推广压水井,施奕文就有他自己的考虑。

表面上看似大公无私的背后,总还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力量!”

在吴才的面前,施奕文显得很直接,并没有隐瞒他人想法。

“相比之下,我的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了,即便是在未来的几年中,卢沟河两岸新兴的工商集团发展壮大起来,也无法改变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影响力,还没有扩散到整个北方!”

在施奕文感叹着势单力薄的时候,吴才并没有说话,他甚至不止一次的提醒过公子势单力薄的现实。

“确实,公子,即便是咱们在卢沟干上十年,到最后,无非也就是拉拢一些京城里的勋臣和本地的士绅,算起来那些人总归还是势单力薄的。”

看着公子,吴才直接了当的说道。

“和江南比,是肯定比不上的,不说天下州县里有多少南直隶、浙江等地官员,就是这京官里头又有多少?咱们现在还没入人家的法眼,等到咱们入人家的法眼之后,到时候,恐怕就会麻烦不断了。”

声音拉长,吴才又叹道。

“别说是咱们,就是京中世代的勋臣,搁那些人眼里,也不够看啊,所以,这法子,必须得早点想。”

第227章 现代化的生活

谁成为首辅对我更为有利?

有些事情总是需要提前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总好过临时来个措手不及,现在是万历七年,万历十年……

那一年,张居正到底是怎么死的来着?

不过,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居正身后怎么办。

对于施奕文来说,这才是他需要考虑的。

“张四维、马自强、申行时……”

念叨着这三个人的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叹了口气,果然和历史上一样,一但张居正发生什么意外,论资排辈到时候就轮到张四维了。

事情不好办啊!

有些事情需要提前做准备,但也就是仅仅只是如此罢了,心知自己无力左右大局的施奕文,最终还是把这一切都隐藏于心底。然后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在往铁厂去的路上,他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在这里的变化。

曾经一望无际的田地间耸立起了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厂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在卢沟河边又新开了几家布厂,包括英国公在内的京中几家勋臣,也投资创办了织布厂。

现在的卢沟河畔,就像是工业园似的,凭借着水力优势吸引着京城的勋室豪门于这里创办布厂。有了他们的介入,曾经看似铁桶一块的江南布匹对九边布匹供应垄断,也被打开了一条缝隙。

“再有几年的时间,估计江南的布匹就会被挤出北五省的市场了。”

自言自语着,施奕文来到了新村的工地上,在工地上到处都是劳作的工匠,他们正那里修建着一座座宅院,那些宅院是为工厂的工人们准备的。

置身于如棋盘一样整齐排列的红砖瓦房之间,施奕文突然感觉有些时光的错愕,似乎像是置身于后世北方农村似的,一样的红砖瓦房,一样的前后左右整齐排列,只是少了些东西。

高耸围墙、玻璃窗……

前者是为了省砖,降低成本,至于后者,则是因为没有。

“也许,应该办个玻璃厂,生产平板玻璃。”

施奕文自言自语道。

“似乎京城原来就有玻璃作坊。”

尽管玻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但是玻璃却在中国发生了偏差,朝着仿玉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他曾见过这个时代的玻璃制品,根本不符合他的需要。

“回头可以考虑一下,没准还能顺便把玻璃镜给解决了。”

尽管在空间里有很多玻璃以及镜子,而且只要施奕文愿意,随时可以制出很多镜子,但直到现在,他还是没有把玻璃镜卖出去,之所以这么谨慎,一方面是因为那玩意的暴利足以让任何人为之疯狂,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不能让皇家觉得玻璃镜很廉价。

如果办家玻璃厂,在生产透明玻璃之余,制一些巴掌大小的镜子,顺便挣点小钱,倒也不错,毕竟,各地,尤其是南方的那些土豪可不介意花大价买镜子。

心底这么寻思着,施奕文来到其中的一栋已经盖好的房子里,屋子是典型的80年代北方农家小院——中间是进深8米的堂屋,两边是两间同样大小的偏房,分别隔开成四间卧室,再加上一旁的两间厢房,这屋子确实不错啊。

首节上一节261/4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