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 第558节

但为了北方的生态环境考虑,**目前的耕地面积不宜大量增加,要想进一步的消除贫困人口,新的土地政策一直无法颁布出来。

这个矛盾将在一战开打后得到缓解,工业的兴旺,将会使得**进一步的实现工业化。

而一战结束后,这种矛盾将会再次体现,**只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文莱**国基本上占据了婆罗洲——加里曼丹岛,以及棉兰老岛,这些地区初步能够开垦的耕地面积为600余万公顷。

李安生最为看重的是后世的印尼土地,这个国家的耕地面积一直维持在6000多万公顷,比**的耕地面积还要大。

而且,这个国家离**比较近,适合大量移民。

目前文莱**国正在有目的的按照计划接纳大量的华人移民,从江浙到四川,从云南到广东、福建,整个南方省份都在向文莱迁移人口。

英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主要的还是归结为文莱**的强烈野心,既要做土地大国,又要做人口大国。

这个一开始面积狭小的撮尔小邦,一贯的胃口就很好,反复的折腾了**几年,终于买下了棉兰老岛的主权,这点,从一开始文莱**国要求加入到英国自治领之中,就能看出。

目前**移居东南亚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华民国自从与沙俄一战之后,国际地位提高了许多,英荷殖民者也不敢任意的欺辱华人。

但华人地位的提升,还是要靠**的努力,故而,李安生已经等不及了,他必须尽快上台执政。

12月11日,袁世凯正式因病辞职,离开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

按照临时约法,由副总统程德全暂摄国事。

程德全于12月15日赶到京城,正式宣布《中华民国约法》颁布的日子定为明年三月,重新选举总统。

这个选举就很微妙了,程德全的意图也很明显,是要为李安生铺路,为混合制改为总统制彻底的铺平道路。

而接下来的一连串的人事任命,也让许多人看出了玄机。

李平书出任江苏省省长,廖仲恺出任广东省省长,宋教仁出任福建省省长,林虎出任安徽省省长,徐绍桢出任江苏省省长,而南京军区司令的位子则落到了蒋方震的头上,一时间,天下震动。

而12月16号,总统府再次经内阁副署,与陆军部共同发布了新的人事命令,岑春煊为广西省省长,解冷为海南省省长,蔡锷正式出任昆明军区司令,而广西则归属到了广州军区之中,广州军区司令落到了陈炯明的头上。

陕西归属到了兰州军区防区,军区司令为阎锡山,北京军区则将山东、河南都包含其内,冯国璋出任军区司令。王士珍出任北京市市长,曹锟出任天津市市长,与虞洽卿这个上海市长并称为三大直辖市一把手。

这是个权力分配,在老袁之后,**党内部两派,以及国民党之间。

而12月17日,李安生也通电全国,宣布辞职,准备进行总统大选。

算下来,还是程李系占了最大的便宜,如今取消了总督职务,就只剩下内外蒙总督锡良这个过渡总督。但是程李系在省长与军区司令上,还是占据了不少席位。

加上蔡锷、岑春煊、陈炯明等这样与程李系关系很近的民主人士或者国民党员,李安生当选为总统已经没有太大的疑义。

这一连串的人事变动,就像是地震一样,震晕了中华民国的官场。

这次的总统大选是间接选举,由议会产生,程李系向来赢得大部分议员的支持,使得有心要竞争的人都纷纷打了退堂鼓。

隐居幕后两年多后,李安生终于露出了他的爪牙,以及一部分隐藏起来的真正实力。

1914年的元旦,国会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教育法》,同一天,程德全正式签发总统命令,宣告这部法律正式通过。

“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最为引入瞩目的是其中的义务教育条例,民国**规定,全国儿童自实岁6岁起,开始为期十年的义务教育,所有教育经费都由**拨付,各级学校一律不得已各种名义向民众收费。

1904年,清**颁定《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寻常小学修业3年。埃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

义务教育自此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而民国之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却很好履行了前清遗留下来的任务,在很多省份都实现了七年义务教育,在东北,更是彻底的实现了七年义务教育,入学孩童还享受国民强身福利,也就是早中餐营养制度。

之前内忧外患,各级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举步维艰,许多偏远地区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义务教育。

而这个法律的及时推出,也确定了民国**以及地方**的义务,实在穷困的地方实行义务教育,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上级**拨出专款补贴,二是依靠各家慈善机构的联合执行会。

  ☆、第四百二十九章 义务教育

为了防止地方**贪污**影响办学,不管是上级部门乃至**的专款,包括慈善机构的善款,都将集中在一起,由全国所有的慈善机构派出代表组成的联合执行会来动用,地方**固然也可以反过来监督。

当然,义务教育是强制执行的,就好比当初东北一样,凡是阻挠义务教育的,都将遭受严惩。

除了义务教育,教育法还规定,十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的学子,如果愿意继续学业的,将根据学校种类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补贴。

小学一律实行四年制,小学毕业时,根据孩子多年的学习状况来决定孩子进入什么样的中学。

第一类学校,接纳小学四年成绩最好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八年的学业、高中会考合格并拿到毕业证书后,无需参加“高考”,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上大学,至于上什么样的大学,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

这类学校后面两年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是确是补贴最多的,民众基本上只需要象征性的上缴一点钱。

第二类学校接纳的是小学四年成绩中等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进入三年制技术专门学校或者三年制普通高中,而普通高中是需要进行高考的,成绩合格才能进入大学。而选择三年制技术专门学校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直接走向社会,如果愿意继续学业,则进入高等技术专门学校读书。

第三类学校接纳小学四年成绩靠后的学生,直接进行有针对性的六年制综合中学的学业,十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则走向社会。

这三类中学的学生是可以转学的,依据学业成绩,第三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二甚至第一类学校,第二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一类学校,当然,只要自己愿意,也可以反向转学。

这个制度是李安生提出的,效仿了后世的德国义务教育体制,因为这个体制不乏合理之处,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兴趣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是有差异的,人人读大学不仅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而在**,最为缺乏的就是有知识的,甚至是只要能识字算数的一些起码人才。

可想而知,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极大的比例都会向第三类学校倾斜,至多第二类,可以上一些技术专门学校。

而第二类学校中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大部分也将给安排到小学教师这个职位上面。

这是由于**的国情决定的,也有它的合理之处。

整个国民教育、素质、知识层面的改善,是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在东北,目前产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他阶层相差不大,在社会权利方面是完全平等的,除了工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荣,就连向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也开始挺直了腰杆。

李安生从一开始主政东北,就开始推行这个计划,已经初步有了点成效,正是大批经过职业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技术农民使得东北出现了大批的中产阶级家庭,增强了东北的发展后劲。

在东北,种田可不是一件没出息的事情,只要种好了,不仅是粮食,其他农作物都能挣钱,而且产量越高,质量越好,越能体现本事,东北的农业学校是专门学校,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先例。

而东北目前许多工业的技术工人,也成为了高收入阶层,开始加入到娶媳妇先锋军行列,没办法,这年头,收入高而且还有手艺,将来有保障,不愁过上挨饿受冻日子,姑娘们都趋之若鹜。

李安生希望这种现象一直延续下去,希望将来的东北百姓再也也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类似“读不好书,你就去做工人、做农民”这样的话。

三年制的高等技术专门学校,也将成为有志于在工业道路上走的更远的学子最热门的选择,同时也为民主工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

首节上一节558/5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