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 第485节

包括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古之风,同样如此,不必太过拘泥。

现在流行穿汉服,那种大汉全盛时期的汉服,也只是作为节日时的盛装,平日里民国还是推广中山装与西装。

古代便有胡服骑射,宽袍大袖已经给时代淘汰,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过,李安生还是让人根据汉服加以改动,设计出了几款能够在正式场合穿戴的常服,仿汉仿唐皆有,不过特点都是去除了宽袍大袖的弊病,使得日常起居穿着,尽量能够舒服些。

锡良存心将蒙古族招待客人最为古典的礼仪呈现,以宣示蒙古族乃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密不可分的一员。

每位客人的面前都摆着奶豆腐,奶皮,新鲜的乳酪,奶油拌炒米,都用银碗盛着,由于制造工艺、包装以及运输,还有冰箱等家用电器的逐步应用,使得内外蒙的奶制品开始成为了一项稳定的经济收入。

尤其是冰柜与冰箱,这个时代在欧美也没有普及,只是一部分阶层才拥有这种家用电器。

蒙古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认为这是一种标志贫穷的耻辱,不过牛羊奶制成奶粉与奶制品出售,倒是给推广了起来。

加上国家现在无比重视国民全体喝奶吃奶制品,使得蒙古族的牧民们倒是多了几分自豪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将牛羊奶制成宝贵的奶制品甚至是奶粉让国人享用,更加的使得他们对国家有认同感,国家也在将他们当成亲密的一份子。

他们很自豪,能够为整个中华民族强身健体服务。

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

蒙古各地每年7月总要举行那达慕盛会,7月与8月,是骒马乳汁旺盛的时节也是酿制马奶酒的大好季节,更是草原上最为热闹的季节,草场不被破坏,战争没有使得草原受到伤害,对未来前景的乐观希冀,使得整个气氛相当的融洽。

银碗是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品,以往,它还曾是人们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就以使用银器闻名于世,而银碗是其中之一。

众人不住的品尝着碗中的美食,随意的闲聊几句,而袁世凯则翻阅着那份分税制方案,窸窣有声。

李安生则把玩着手中的银碗,这是一套锡良家中珍藏的器具,这次锡良打算在库伦定居下来,颐养天年,军事交给吴禄贞,民政有哲布尊丹巴等宗教人士帮衬,对他的身体也有好处。

银碗主要分为木包银碗和铜胎银碗,多以手工制作,工序复杂。他手中的银碗为木包银碗,制作时首先将木材大致旋挖成碗型,经细致打磨后用银片加以包镶,银片与木质的碗胎严丝合缝,碗的外侧涂红漆修饰。银碗托亦为银制,雕錾着连续的齿状、珠状等花纹。犹如好马要配好鞍一样,制作精良的银碗也要配上雅致的碗套,银碗的碗套上绣着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并用银圈和玛瑙石加以装饰,足见银碗之于蒙古人是十分重要的。

纯银餐具在蒙古人的心目中,将象征吉祥、美好、幸福的马奶酒盛在银碗招待尊贵的客人,不仅表达了恭敬和虔诚的祝福,还传递着他们对客人的友谊像银子那样纯洁,像马奶酒那样洁净的美好情意。

“清冽的马奶酒,酿在坛子里。芳香浓郁的酒,给亲朋斟上。烈性的马奶酒,装在坛子里。热情洋溢的酒,给大家斟上。斟上最美好的酒,端起来尽情地唱。但愿佛爷苍天,保佑子孙平安无恙……”

远处传来了亲切祥和的歌声,这是哲布尊丹巴带着草原牧民与僧侣问候不断赶来的蒙古各族王公统领,以及军队将官。

每当亲朋相聚,挚友相见,质朴好客的蒙古族人就用传统的礼节——斟酒敬客为客人接风洗尘。

锡良也劝着客人都饮上几碗马奶酒,甚至还拿出了李安生让人印刷一个小册子,上头用五族语言书写,介绍纯正马奶酒对人体的好处。

目前内外蒙办起了多家国营马奶酒厂,以及到内地兴办马奶酒疗养院,专门治疗某些疾病。

就连锡良自己也不知道马奶酒经过某些特殊工艺制造,居然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倒是让他大为开怀,足见李安生对蒙古族人民的前途还是安排妥当。

马奶酒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等,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是一种天然的纯银保健品,其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强壮了蒙古人的体魄,使他们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

马奶酒不仅是蒙古人生活中的传统佳酿,也被视作圣洁的辟邪之物,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和神佛。

每一位前来的客人,都恭敬的结果马奶酒,一饮而尽,表示对主人慷慨之情的酬谢。

就连李安生也闹明白了,为了表示豪爽,这个随便什么都不能一口一口慢慢喝,要一饮而尽。

蒙古兄弟们虽然豪爽,但是心思还是很细腻的。

  ☆、第三百七十五章 草原盛会

哲布尊丹巴亲切的注视着僧侣们将醇香的马奶酒斟在银碗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热情洋溢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宾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他的眼睛,望向了辽阔的苍穹,深邃无比,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之前的愧疚与自责,以及惶恐,尽数给抛去,大自在,大解脱。

李安生与锡良约法三章,不破坏草场,不过度放牧,宗教信仰自由、尊重民族传统,库伦集团军不问政事,地方民族自治。

尤其是李安生所颁布的,一系列完全承袭于呼伦贝尔的政策,让无数牧民奔走相告,热泪盈眶。

东北每年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草场保持,以及畜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呼伦贝尔发展地方经济,这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不是嘴上说说。

同时,针对蒙古族王公贵族利益的丧失,作为补偿,锡良也将优先像这些甘愿尊奉中央,虔诚于大一统的王公贵族提供各种便利,让他们从传统的大量霸占草场与土地,横征暴敛的模式中走出来,成为草原畜牧业资本家。

他们愿意畜牧便提供各种先进的序幕技术,愿意开办工厂就提供各种工业技术,甚至愿意提供贷款,只要他们愿意放弃特权,中华民国没有皇室贵胄,没有特权,天下大同。

这也让哲布尊丹巴看到了李安生的诚意,加上锡良的劝说,他用银刀割破手指,亲自写下血誓,申明绝不背叛中华民国,永生永世。

长生天在上,我们永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同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这次他也召集失去了大量权力的蒙古王公贵胄们前来,让他们向袁世凯与李安生等人宣誓,从此尊奉中央,愿意放弃特权,成为中华民国的普通一员。

内外蒙齐心协力,共建繁华盛世,这是无数先辈的美好心愿。

锡良亲自向众人诉说起清朝统治时期,对于蒙古的残酷统治,蒙古人民想要独立,不是没有原因的。

说起往事的时候,许多王公头人,都是伏地肃穆,表示恭敬。

这点连袁世凯等人都清楚,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种限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相统属,不能统一在一起,这样就不会对满清的统治构成威胁。

这些王公头人们是有了特权,清政府可以凭借掌控他们来掌控蒙古民族,所以,蒙古族内部的矛盾也是相当尖锐的,这些王公贵族眼下要给取消特权,自然是惶恐无比。

锡良身为满清一代名臣,良臣,却对自己民族的命运毫无办法,两百多年下来形成的固有旧制,让他也无能为力。

他心忧蒙古民族命运,心忧中华民族命运,要不是李安生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早就抑郁而终。

“自满清立国起,便禁止蒙古人学习和接触汉文化。蒙古人只准以满州蒙古字义命名,不准取用汉人字义,而且还规定,蒙古王公台吉等不准请内地书吏教读,或充书吏,其公文量词也不得擅用汉文。满清通过这些严格的法律来隔离蒙古与内地汉族地区的交往,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从而使蒙古人民无法获得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始终处于游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进一步的发展。”

锡良鼓起掌来,李安生的这番话深得他的心意,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十分强悍的蒙古族,曾经一度征服过欧亚许多国家,建立过一个近百年之久的蒙古大元王朝,在经过满清三百年的统治后,人口由清初一千多万下降到如今的一百多万,

整个民族被制服成了一个一蹶不振,不相统属,人口下降,贫穷落后的弱小民族。

这是为什么?

锡良过去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无处可躲,现在,他终于正视起来,他决心为百余万蒙古人谋福祉。

当年土尔扈特蒙古忍受不了沙俄更为残酷的迫害,宁愿回到满清的统治之下,实在叫人寒心。

蒙古民族的命运,悲惨到了极点。

首节上一节485/5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