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万里尽汉歌 第396节

“臣在。”

“速送于首辅。”他相信这个疑惑会给宗泽、闻焕章等人带来颠覆性的震撼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还是很有逼格的,虽然就根本言只是一个弱肉强食。但换个花样说就显得特别的有格调。这句话诞生于清末,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以“信、达、雅”做翻译标准的严复所译。其内中之基调与宋儒思想,根脚上便有着本质的不同。

后世我兔给严复的盖棺定论,可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可惜陆谦前世不学无术,对于严复,就仅仅知道这八个字。

泥沽寨中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扫地洒水铺黄土,因为陆谦派人向彼处传令:二十日时,当耀兵宣武!以展我军威。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三国时候曹丕的这一句话真正说到了陆谦的心底。

他带着数千亲卫精甲前来泥沽寨,那就是要在辽国面前一展威风实力,彰显大齐军兵、振奋百姓精神,威慑敌对力量。

可别以为契丹人向赵宋借道之事,他就丝毫不知。童贯身边早就成筛子了。

他这种人依仗皇权而成事,周遭多趋炎附势之小,现今赵宋皇权不盛,且童贯宠幸有衰,那些宵小之辈自就在私下中另投门路。

泥沽寨内的军民商户全都打起了精神,这种事情百年也不得一遇,何况这时机与因由又是那么独特。便是最蠢笨的商民也知晓,梁山军这番作为,乃是为打压辽人气焰,而辽人气焰若被压下,则于他们这些商户大有好处。

辽人蛮横。

两个现今虽互通有无,彼此开放了一地,却始终不见有商户渡河北上,原因便在于此。带着货物前往北地,被连骨头带肉一起吞掉的可能太大。

利益所动,故而泥沽寨商民之热情陡然高涨了十倍、百倍。这一刻,梁山军仿佛真的成为了他们衷心热爱的子弟兵了。

太阳初起,如洗的碧空几乎见不到几朵云彩。秋高气爽,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泥沽寨城南大门外,熙熙攘攘的商户百姓已经将两边围得结结实实,由城门往城内延去。直到城北贸易区。自然,内中还是以泥沽寨本处百姓居多。商贸区固然欣欣向荣,可时间到底尚少短,至今不过百户。算上伙计、仆人,方才几个人?

泥沽寨的百姓才是主流。

彼辈已经百多年不闻刀兵之声,现下梁山军若能再叫辽人知难,则他们又可过安生日子也。

是以,人流纷至沓来,摩肩接踵,更在街道两旁,楼层屋檐顶上,比肩叠迹。

而当地驻扎的守军,不同于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看待今日阅兵耀武之军队的商民百姓,他们眼中却是无比的羡慕。这种荣光实乃军兵之渴求也。

但这些士兵又知晓,陆谦亲军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是梁山军自当年大寨时候起,便无可动摇的军中第一精锐。

便是当初与西军的一战,正面迎敌的亲军,厮杀至最后也没被兵力绝对占优的西军中军打垮。现下,能入选亲军者,当个个皆是久经沙场的悍勇老兵。有人曾言,其军中士卒,放到守备军中,人人都能做都头。

两千重骑,三千步甲,五千精锐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起身梳洗整容。刀兵战甲,都擦得蹭亮。用过早饭,更是全军最后一次整装束甲。

当辰时正点来到,“轰轰轰”,战鼓声响起。全军列队,开出了城南五里处的营地。

当五千步骑从营门鱼贯而出的那一刹那,陆谦嘴角挂起了灿烂的笑。他相信辽国的那些军将都当是识货之人,能看得出亲军步骑的厉害处。

精骑先行,陆谦引众文武在后。卢俊义引两千骑做先,武松引三千步甲最后。一应将士尽是黑袍玄甲。

却是陆谦称王后,为显示自我亲军之不同,同时亦是觉得黑色更能显示出亲军的威严,而下令更变装束。可不是因为受赵明诚的进言,赵宋得火德,大王当兴水德,才把亲军战袍变为玄色的。

陆谦身边之亲军,也不知道是一路胜仗打下来,心性彻底的超然,亦或是因为他早前兑换的那个道具——陷阵之志【残】。可就是这一残缺道具,荣誉值已经叫他挤干榨干了。

形容陷阵营的那句话陆谦也很欣赏——冲锋之势,有进无退;陷阵之志,有死无生。很威猛。

然问题是,他这支亲军早就体现出了这种‘沉寂’之倾向也。

自从打败了呼延灼军后,他们就变得完全不同于其他军伍那副朝气蓬勃的高亢气象,而是更加的沉静,沉定。

就仿佛是一个深深的水潭,深沉深邃不可测之。

陆谦曾心中猜测着,是否是因为buff常年笼罩的原因。遮莫穿着绯色战袍也不激情燃烧。

到了与童贯率的西军一战后,陆谦甚至都觉得这种色彩跳跃的军服与之都有一丝违和感。

整支军队就像一片深沉大海,都有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感觉了,还如何能与色彩鲜艳的红色相配?

直到叫他们都换装玄色,那就真只能用‘相得益彰’四字来形容。太配了!与人观感,完全就是一片深邃无尽的汪洋大海。看似平静,内中却孕育着谁都可以感觉到的无穷力量。

两面杏黄大旗高高打起,内中斗大的两个黑字,一“齐”字,一“梁”字。现下梁山军中各部军将,依旧爱过打梁字旗号,而胜过打齐字旗号。

各将将旗,各营军旗,百多面呼呼招展。

第428章 天下精兵谁为魁

后世pla的军容仪表于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然陆谦却不能照之抄袭也。冷热兵器间的感觉相差太大。那一身短装,手持步枪,踢着正步的士兵自然威武,可你能想象到,一群穿着甲衣,头戴铁盔,帽缨飘舞,端着长枪大刀铁骨朵的人,横平竖直踢正步的场面吗?

不伦不类。

这一点他早在梁山泊练兵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是,踢正步就变成了齐步走。一定程度上还减轻了军训负担。

两千重甲骑兵。人人都披挂着半身铁胸甲。

那半身铁胸甲实乃板甲之雏形,只是限于此时的冶金技术,很难将大块板状金铁塑形成盔甲。后者关系到炼铁、淬火等多种工艺。再详细点说,就是铁矿品位问题和内中的磷含量。

自从世界进入黑铁时代后,中国的冶金技术一直都是世界前列的,但板甲此类物压根就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原因有多方面,可那糟糕的铁矿石品质绝对是一大毒点。

毕竟,古代冶金的金属质量和矿石品味的关系太大,运气好的马来猴子用天上掉的陨铁也能炼出宝刀。西方要是碰到中国的铁矿,也别想造出板甲了。

金钱豹子与梁山军挖来的那些东京匠营的炼铁高手,绞尽脑汁,也只能完成如此般一半成品。这实则就是胸甲,或者是放大版的护心镜。连贯穿四肢与下身战裙的甲衣也依然是皮索、札甲铁片编制的鳞甲。

若只看其上半身,真的与后世的胸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要是看待整体来,就只能说更像隋唐时候的明光甲了。

明光铠实质上还是一种鳞甲,加入了大型铁护件的保护,与欧洲板甲发展初期的情况很相近。

现下,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上半身,最少是上身正面甲,梁山军已经做到了一体化。

首先入场的是骁骑左营,五百精骑呈四列纵队。人如龙,马如虎。精光耀日,其势沉如泰山。

哒哒的马蹄声甚是统一。

自从这半身铁胸甲定型之后,陆谦就开始着重把身边的亲卫骑兵向着近代骑兵方向侧重。

他组建亲卫骑兵时候,梁山军羽翼未丰,所选虽多是老兵,却也亦有新人。待到亲军扩充来,骁骑营、骠骑营各分左右,如此就更招募进来一些新兵。内里人物更多是齐鲁之地善于骑乘之人,当然还有一些投效的老兵,甚至是西军。

如今这般长久操练来,已然有了近代骑兵之像。虽然冲锋时候还达不到所谓两骑兵大腿间能夹着一个苹果的地步【似乎在哪里看到过这一论调】,缓步慢走如墙,还是不成问题的。

首节上一节396/9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