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八旗 第291节

“只差一步了,肃顺和果兴阿怎么肯?”奕欣不是没动过谈判的念头。

“肃顺是肃顺,五弟是五弟!”慈禧也有奕欣高明的地方。

第三百七十七章 全民公敌果兴阿

慈禧能够在人才济济的国,执掌神器近半个世纪,单凭咸丰寡妇这个身份是不够的。如果慈禧只是一个敢向十一国宣战的虎老娘们,早被朝的能臣给玩死了。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一大批当世豪杰,全部被这个女人治得服服帖帖,正是因为慈禧有着超凡的能力。她在洞察人心,权谋分析等方面,完全不输于皮润民。

肃顺和果兴阿把奕欣一伙称为“恭桂逆党”,其的桂良根本是凑数的,朝廷把肃顺和果兴阿一伙称为“肃果逆党”则是名副其实。果兴阿一伙,肃顺是政治领袖,果兴阿是军事领袖。两人相辅相承,没有肃顺的政治号召力,果兴阿根本玩不转,没有果兴阿的军事实力,肃顺早死了。又因为肃顺和果兴阿私人关系极好,所以包括奕欣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肃顺和果兴阿是一回事,两人是铁板一块。

但慈禧却有不同的看法,肃顺和果兴阿的政治目标根本不一致。果兴阿是想当藩镇,借朝廷的力壮大他自己,而肃顺则是原来朝廷的实际操盘者,他断然不会允许果兴阿做大。政治纲领,肃顺则是一个卫道士,他坚持国千百年来的政治传统,基本是尊王攘夷那一套,对洋人的一切都非常的排斥。果兴阿则是改革派,要开放包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洋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连他的部队里都是全套的西式装备,军服也与洋鬼子类似。平心而论,果兴阿与奕欣的政治观点更为接近,与肃顺几乎是背道而驰。而且两个人的私谊也有裂痕,承德暗害果兴阿是肃顺一手安排的,局势不利的时候,两人只能合衷共济,但果兴阿的心里未必没有芥蒂。

原来两人“同流合污”,是被朝廷给逼的,当时肃顺已无立锥之地,果兴阿也是进退维谷,不联手对抗朝廷两人是死路一条。按尼玛善回来的说法,他去劝降果兴阿的时候,果兴阿其实还是有点动心的,不过朝廷当时的条件过于苛刻,才把果兴阿给惹火了。果兴阿军事实力强悍,但是政治能量有限,即便要求让他随便提,他也威胁不到央政权,最多是列土封疆而已。

慈禧的猜想非常的正确,因为她说服奕欣的时候,固安军的大营里,果兴阿正在和肃顺吵架。因为北京守军已经丧胆,北京城指日可下,两人今天找来了附逆的各位,聚在一起开了个小会,准备商讨拿下京城之后的安排。胜利在望,本来会场的气氛是十分融洽的,大家欢声笑语等待着加官晋爵。但是开始涉及到战后的朝政和人事安排后,情势急转直下了,肃顺开始全面压制果兴阿,甚至触及了果兴阿的底线,两个性格强硬的人不可避免的吵了起来。

肃顺最近完全不担心果兴阿会谋朝篡位了,他已经控制住了果兴阿的部分命脉。在果兴阿东挡西杀的过程,肃顺已经完成了官体系的整合,煜为首的各地官员,全部成了肃顺的马仔。因为转运问题,除了武器弹药补给,固安军的全部粮草都是由已经归附的各府县提供。肃顺掌握了这些府县的实权,便等于控制住了果兴阿的后勤补给。明朝以来朝廷以驭武的套路不外如此,武将在外厮杀,所有的粮草补给都掌握在官手里,这样武将便不得不听从官的安排。现在肃顺掌握了这些,他觉得果兴阿不得不听他的。

作为咸丰的忠臣,肃顺坚决拥护咸丰的政治主张。而咸丰的政治主张排名靠前的一项,便是抑制地方军头,避免藩镇的出现,保证央政府的稳定统一。肃顺要执行这套政策,大清头号军阀果兴阿便首当其冲了。按照肃顺的安排,果兴阿便需要全面接受咸丰的遗诏,即封王、入职军机,同时将固安军及兵工厂全部缴国家。而且肃顺认为,之前果兴阿入职军机,还有奕欣等人的威胁,以后朝廷都自己人了,果兴阿不需要在害怕了。所以军队和兵工厂都要缴国家,果兴阿则随同肃顺一切安心的处理国政。

在国政方面,果兴阿和肃顺的分歧更大。肃顺的执政策略,是保持咸丰朝的一切政策。先南后北扫除国内的一切叛乱,待到大清一统江山安泰之后,便积蓄力量驱逐洋人,废除一切条约。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是一项也没有,咸丰朝是怎么样,今后也要继续怎么样。唯一的改革出现在军事,是以固安军为蓝本,全面改造大清军队,把清军全都变成神机营,但主要集在武器方面。固安军的组织模式、军官培养制度、武器研发项目等等,一律忽略,所谓的改革,只是一场武器大换装。

人事安排,更是让果兴阿没法忍。小皇帝是不能动的,两宫太后则得回到深宫里养老去。至于恭亲王奕欣和桂良等人,肃顺磨刀霍霍要给自己的老哥端华以及载垣报个仇,不能凌迟也得斩立决。如果说这些果兴阿还能接受,胜利者的待遇,则是肃顺自己的事了,对于果兴阿来说完全是处罚。肃顺的第一步计划是把杜翰哪老哥几个给捞回来,全都恢复军机大臣身份,煜也可以入职军机。果兴阿算了一下,如果这么干,在军机超员的情况下,自己还得排最后一名。固安军各团的安排,则让果兴阿彻底愤怒了。团以下的建制没有打乱,但是谭绍光接替果兴阿去当黑龙江将军,毕云涛担任吉林将军,博日图和吉英一个杭州将军,一个是汉口将军,阿克敦则要去海,慕顺去山东。长禄、孔震和福全到是留下了,不过三人所部全部编入神机营,成为神机营的骨干力量。肃顺也认为自己这个安排没问题,固安军各部强军都分发下去,可以帮助各地迅速平乱。果兴阿总得抓点兵在手里才放心,把神机营给他,而且神机营的骨干还都是果兴阿的旧部,也算是安慰果兴阿一下。

肃顺说完自己的梦幻构想之后,果兴阿无语了好一阵,他特别想进城去找奕欣聊聊。私谊虽然肃顺和果兴阿更好,但奕欣和果兴阿也不差。政治观点,则果兴阿和奕欣才该是一伙的,肃顺整个是一个守旧派的老顽固。奕欣的洋务运动虽然不怎么样,但起码还有了点起色,肃顺这一套则是抱残守缺,一点也不肯改。

肃顺认为自己是带头大哥,所以果兴阿必须得听他的,果兴阿当然死活不肯同意,两人自然越吵越厉害。煜等人劝了半天,肃顺才冷静了一点。想想也是,果兴阿人家也是造反集团的重要的出资人,怎么也该听听果兴阿的说法。结果是果兴阿不说还好,果兴阿一说,造反集团差点分裂。

果兴阿对于自己封王入职军机没意见,不过他的排名要靠前一点,最差也得是前三。像匡源、景寿、穆荫这样的废物点心,恢复官爵安慰一下是了,军机处不要再进了。同时自己的固安军绝对不能打散,一定要紧紧的团结在自己周围,作为威慑地方的重要力量。兵工厂可以归入工部名下,但是必须由果兴阿的人继续打理,朝廷以采购的形式从兵工厂购买武器弹药。

国政方面,果兴阿和肃顺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果兴阿认为大清需要在社会、政治、军事、经济、体制、教育等方面全面改革,甚至连朝廷的体制和官制方面也要改革,并废弃八股取士。不仅是咸丰朝,果兴阿的主张几乎是废弃大清二百年来的一切制度。

平乱这方面果兴阿到是与肃顺意见一致,但是在对洋人的态度,两人是两个极端了。果兴阿虽然也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但是并不是驱逐洋人,封闭通商口岸,而是全面开放。不但不再敌视洋人,反而要加强与洋人的交流,并且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兴办国内工商企业,与洋人拓展商务往来。改变以农立国的根本,全面向工商业倾斜。

果兴阿长篇大论的白话完之后,肃顺等人久久没有反驳他,不是他们被果兴阿折服了,而且基本都没听懂。理解了好长一段时间,连煜都加入了肃顺一方,开始强力反驳果兴阿。数典忘祖,以夷变夏,等等大帽子一顶接一顶的飞了过来,连朱多佑、韩秉忠等几个知县也全都反对果兴阿。大方向的改革,知县们并没有听太明白,但是变革官制这项他们可听懂了,切身利益啊!果兴阿要是变更了官制,他们几个以后怎么混,全天下的官员们以后怎么混。废除八股取士更是混蛋至极,全国数以百万计的读书人,天天苦读的都是圣贤书,果兴阿一句话改考数理化了,这帮人找谁说理去。所以算是为了天下读书人登高一呼,这些官们也绝对不能认同果兴阿的观点。

在众人抨击之下,果兴阿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变得太急了。如果当政之后真的这么搞,别说掌握了小皇帝,算掌握了玉皇大帝也白扯。他这一套搞下去,等于把全天下的读书人、官员、地主士绅都给得罪了,这帮人为了切身利益还不得和果兴阿拼命,那果兴阿真的成了全民公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果兴阿也改了口,这些都是方向性的东西,一切都要慢慢来,不是一下子断了大家的活路。果兴阿知错改的态度非常好,但是大家还是不能接受,最后一场分享胜利果实的会议,只能不欢而散,大家改日再议。

刚刚回到自己军帐的果兴阿遇到了老熟人,尼玛善又来了,而且这次非常的有诚意。

第三百七十八章 承诺需要在监督下履行

尼玛善的到来,果兴阿并不意外,朝阳门外的一场炮击,应该已经彻底击碎了奕欣的战争意志。而且其实果兴阿也很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他也不想真的在北京开战,只要是国人不会忍心亲手毁了雄伟的“古董”北京城。北京城从李自成败走之后,再没经历过战火,洋鬼子都没敢打,果兴阿更不忍心下手,每一块砖都是沧桑啊!

果兴阿接待尼玛善的态度非常不错,而且因为刚刚和肃顺大吵了一场,果兴阿也发觉自己和奕欣的共同语言更多一些。果兴阿现在心里也有了小嘀咕,他到底该不该帮肃顺重新夺回政权。肃顺是奕欣的骨头硬,也能够按照国传统忠臣的模板做事,整肃吏治、选贤任能,但是他的思想已经太落后了。而且他和咸丰一样,依旧在天朝国的迷梦不愿清醒,过于的排外了。奕欣无论成败好歹搞了个洋务运动,即便最后失败了,也给国留下了一大批的人才和工业基础,让国初步的了解了世界。若是让肃顺再次掌权,而且彻底清算了奕欣一党,国将来必然进入全面的封闭状态。

尼玛善这个角色和去年的恒棋差不多,态度自然不必说了,再加他本来怵果兴阿,自然表现的更加乖巧。尼玛善既然是老熟人,两人也没有了太多得客套和场面话,非常了解果兴阿的尼玛善开门见山的开出了价码。奕欣这次也是出了血,咸丰曾经承诺的资金和政策全部兑现,并且在这个基础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原本咸丰虽然承诺了给予果兴阿宽松政策,但只是在大清原有政策内的适当放松。果兴阿可以兴办工商、修铁路等等,不过也不能做的太过火,果兴阿想办银行、搞邮政、改货币,甚至是全面推行社会改革,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次奕欣给了一口价,只要是果兴阿的地盘,果兴阿想干什么干什么,只要他不自己登基当皇帝行。

而且奕欣松了口,果兴阿也获得了原来咸丰没给他的人事权。在咸丰承诺的框架里,果兴阿疆域内的官员还是由朝廷任免的,即便果兴阿安排自己人,也得获得朝廷的首肯。奕欣这次把口子开了,你自己的属员,你想用谁用谁,想杀谁杀谁,朝廷盖不过问。果兴阿也可以改革官员体制和架构,随便他怎么安排,不论是官名还是司职都可以果兴阿自己看着办。

简而言之,以往咸丰开出的条件还有些限制在里面,这次奕欣则把一切的限制都给撤了。果兴阿不仅要什么有什么,还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思随便施为,朝廷不再干涉。奕欣基本是承认了果兴阿的藩镇地位,给予了果兴阿国之国的待遇。除了名义还是大清的一部分,在各项政策,大清对果兴阿的影响,朝鲜这样的藩属国还要小。

最大的利好消息是果兴阿的选择不再局限于黑龙江和吉林,除了直隶果兴阿不可以选之外,全国各省果兴阿可以任意挑选两个作为自己的封地。不仅仅是划地封王,而是地盘还任意选,奕欣下这个决心的时候有多肉疼,果兴阿不知道,但是听到这个诱人的条件的时候,果兴阿真的有点心惊肉跳。相丰厚的条件,奕欣的要求简单的多,只要果兴阿向朝廷交出肃顺即可。

果兴阿虽然刚刚和肃顺吵完架,心里正一肚子火气,但还不至于因为这个卖了肃顺,所以他坚定的拒绝了奕欣的提议。不过话并没有说死了,果兴阿还是愿意以保全奕欣及桂良等人身家性命的条件,换取北京守军有条件开城的。

尼玛善也没指望果兴阿马能答应,有商量好办,这次过来要的是果兴阿的一个态度而已。既然果兴阿很乐于谈判,他也可以回去,给奕欣吃一颗定心丸了。不然果兴阿也不用干别的,隔三差五的对着北京城来两炮,用不了几天,北京城得有人绑了奕欣,出来向果兴阿请降。

尼玛善一走,果兴阿赶紧召集了皮润民等人,奕欣的价码不错,肃顺又是个老顽固,他们很需要商量一下。邹德归、皮润民几人仔细计算的时候,一个人通过煜麾下的直隶绿营,混入了肃顺的营帐,他是肃顺曾经最亲密的战友杜翰。杜翰不是被奕欣派来的,他是被两宫太后派来的,而且是背着奕欣派来的。因为杂务科最近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清廷,对于自己身内部不掌握兵权的一些人,看得也松了,所以果兴阿并不知道杜翰出现在了盟友的军营里。

除了不能接受出卖肃顺以外,果兴阿对于奕欣的提议非常感兴趣。如果在后续的谈判,奕欣可以放过肃顺,果兴阿是绝对可以接受奕欣的提议的,不过皮润民和邹德归并不看好奕欣的条件。他们在承德已经吃过一次这样的亏,这次绝对不能再当了。

“恭王爷已经被我们逼到这个份了,他不敢再耍花样了吧!这些条件也都肯,必然是真心的。”果兴阿不太理解,自己最倚重的两个谋士为什么反对。

“恭王爷这次的承诺,虽然条件大行皇帝的那次,还要优厚了许多,但性质却是一样的。我们次是吃了这个亏,这次绝不能再当!军门,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凭什么相信恭王爷?”皮润民眉头紧锁,条件他也动心,但是其实根本无法接受。

“我们有大军在手,还怕他反口,今日怎么逼他做出承诺,来日便用同样的方法逼他兑现诺言!”果兴阿也知道信用这种事,根本不存在于政治讨论。

“在承德时,我们也是这么想的,然后事实证明我们错了!我们的武力威慑距离是有限的,一旦他们脱离了我们的武力威慑,便马会掉过头来对付我们,甚至倾天下之力,来围攻我们。”邹德归说起来后怕,果兴阿集团在这方面教训非常的惨痛。

咸丰做出正式承诺之后,固安军下所有人都非常的相信咸丰,全都做着出镇关外的准备。那个时候自果兴阿以下,固安军所有人都有着这样的想法,凭借固安军强大的武力,咸丰定然不会对固安军动手。因为固安军可以直接威胁皇室,而剿灭固安军需要无高昂的成本,朝廷绝没有武力对抗固安军的勇气。但是那次果兴阿和所有人都错了,皇室一脱离了固安军的直接威胁,朝廷马对固安军动手了。为了避免高昂的成本,他们选着了袭、暗杀等方式,当然最后也不惜一战。

现在奕欣的承诺也是一回事,果兴阿现在兵临城下,奕欣什么都肯答应,可是一旦果兴阿退兵了之后呢!果兴阿退走之后,奕欣可以用各种方式反悔,进而持续的攻击果兴阿,甚至现在所谓的谈判也不过是奕欣的一次缓兵之计。而果兴阿能够约束奕欣执行承诺的只有武力而已,果兴阿若是在京城附近,奕欣是肯定不敢反口的,但是果兴阿不能驻留直隶,而是要去山东、两江、江浙,甚至更远的地方。万一果兴阿走了一半,奕欣反悔了,果兴阿总不能再打回来,只能扯旗造反。等到那个时候,处于那种不利的局面,还不如现在动手攻破北京城,一次性解决了奕欣。

“除了武力之外,我们的需要其他的东西的担保,保证奕欣不会反悔,保证我们能够得到他们承诺的东西!”果兴阿也觉得自己被咸丰给玩了,这次绝不能重蹈覆辙。

但是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国是明古国,仁义礼智信是非常重要的品德,社会也把品德一类的事,看得是非常重得。但是朝廷虽然是叫的最凶,但好像也是最缺少优秀品德的地方。而且算如同《北京条约》一样,果兴阿也让奕欣给自己签个协议,协议的执行依旧没有保障。奕欣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押给果兴阿,奕欣代表的天子还拥有随时撕毁任何协议的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规模一再扩大,其有咸丰多次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因素。

果兴阿需要奕欣把他的承诺落在纸面,而且除了武力之外,他需要有人能够监督奕欣,保证承诺能够顺利执行。单独某一样还好办,都加在一起绝无可能了。皇权对于任何人的承诺,都注定有反悔的风险,因为没有人能监督皇权。

“军门,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奕欣的承诺呢!我一次强攻能拿下北京城,到时候我们说什么是什么,何必非要听奕欣的?”皮润民看着认真思考的果兴阿和邹德归,一时有些焦躁。

“奕欣虽也有各种不好,但是他好歹很开明,可以学习西方改革社会,将来国家还能有些希望。肃六哥太保守了,他脑子里还都是天朝国、万邦来朝那套东西,盲目排外,会害了国家的。”果兴阿也是两难,卖了肃顺他的兵变没有政治的说法,干了奕欣没了将来的希望。

“把他们两个都杀了,军门您总揽朝政不得了?”皮润民提出了最简便的解决方案

第三百七十九章 二,三,却是四

皮润民把所有人都干掉,自己洗牌之后全都推到重来的提议很是不错。果兴阿的幕僚团影响力是没有,但是他们运转起来可是远胜大清的这帮官僚的。而且果兴阿挟天子以令诸侯,肯定会有大批的旧官员归附,果兴阿也不用担心不能接受大清旧官僚机构的问题。不过果兴阿万难接受,杀奕欣他都下不了手,何况这里面还有个天天叫大哥肃顺。可是除了这个办法,果兴阿一时也没有其他主意。

不把进入北京之后的事务安排妥当了,固安军一时还真不好进攻京城。现在如果冒冒失失的打进了北京城,肃顺一帮人肯定要全面复古,果兴阿虽然会在新政府有一席之地,但估计很难阻止有大量群众基础的肃顺。

其实奕欣的提议,真的是一个有利于国家的好提议,即可以保证央政府趋于革新,也能让果兴阿获得自己的试验田,但是双方无法建立有效的互信机制,说的再好也是白搭。果兴阿只能努力的寻求,试图找到一个让自己能够相信奕欣的方法。不过果兴阿还是有点担心,想和奕欣谈判,不能继续狂攻北京城了,不然北京城这种纸糊的防御,一不留神打进去了。可是大军在北京城下已经划了几天了,迟迟不动真格的,果兴阿也不好向肃顺交代,肃顺还等着凌迟奕欣呢!

第二天肃顺来找了果兴阿,不过肃顺并不要求进兵,反而让果兴阿缓一缓。肃顺之前可是天天想着打进北京城,杀了奕欣和桂良,给端华、载垣报仇的。现在突然不急了,傻子都知道他肯定有问题。肃顺到也坦然,他没瞒着果兴阿,把昨天杜翰来的事合盘托出,并没有隐瞒什么。

肃顺既然不急了,果兴阿更不急了,两个人都得好好冷静冷静,去思考一下,下一步该怎么办。果兴阿的心里扭曲的像麻花一样,他和肃顺是亲密战友,造反合伙人,但是两人的政见却完全背道而驰,根本没有协调的可能。他和奕欣的政见到是颇有相同之处,但是他却没有办法相信奕欣,时刻担心奕欣像咸丰一样玩一个缓兵之计。

肃顺也在纠结,昨天杜翰带来的消息,同样让他心动。两宫太后政变的问题,向肃顺做出了解释,称政变前的确与载垣、端华等人有口角,心有有些愤恨载垣、端华无礼。但像在承德因为董元醇的奏折吵架一样,两宫太后声称仅有愤恨,绝无敌害之心。是奕欣借着这个机会,突然发动了政变,两宫完全是被奕欣劫持了,不得不按奕欣的意思来传旨。

对于眼下的情况,两宫非常有诚意的给出了自己的意见。首先是恢复赞襄政务体系,恢复八大臣的一切官爵头衔,为所有人平反。鉴于端华、载垣已死,直接成立以肃顺为首,杜翰为辅的新政府。两宫对于肃顺只有两个要求,其一是新政府必须坚守咸丰的一系列政策,果兴阿在放弃兵权之前绝不能入朝。其二是肃顺必须留奕欣一命,近支宗室绝不能死于非命,这也是为了咸丰的脸面。

外放固安军,削弱果兴阿这一项,肃顺是百分之百认同的,他也不能接受手握重兵的果兴阿,只要大军在手,果兴阿随时都可以成为任何人的威胁,所以果兴阿必须交出兵权。但是保全奕欣等人,肃顺有点接受不了了,载垣和端华全是铁帽子王,必须得有人为他们抵命。正是因为这一点说不开,肃顺也没有接受杜翰带来的和平之声,不过肃顺也留了继续谈判的空间。

两个都留了口子的人,纠结了半天之后,也都等到了城里来的人。不过这次有点不一样,果兴阿等来了长姐杏贞身边的安德海,肃顺等来了奕欣的铁哥们宝鋆。肃顺和果兴阿本来都认为奕欣和两宫太后是一回事,没想到两边派出的使者却根本不是一个意思。

首节上一节291/5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