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周开始 第137节

若是辽国当真也出兵南下的话,那大周就真的危险了,虽说如今北地已然做了准备,可辽国兵锋之强,便是比之西夏也犹有过之。

卫允摇了摇头,永安帝松了口气,曹太后亦松了口气,殿中的众位朝廷大员们,亦纷纷松了口气。

而永安帝则忽然眼睛一亮,颇有几分期待的问道:“卫卿忽然提及辽国,可是有何妙策?”

卫允拱手躬身,恭敬的说道:“回陛下,妙策并不敢说,只是臣对于如今天下大势,有几分自己的见解,微臣斗胆,想要在陛下和大娘娘以及诸位同僚面前献丑一二,还望陛下应允!望大娘娘能够应允!”

“天下大势?”永安帝倒是颇感兴趣:“左右不差这一会儿,朕倒是想听听卫卿的见解!”

脸上露出个微笑,冲着曹太后问道:“不知太后以为如何?”

曹太后亦笑着道:“昔日先帝在位之时,便时常对卫卿赞不绝口,哀家倒是也很好奇,能够让先帝如此夸赞的臣子,对于天下大势,究竟能有何等独到的见解!”

永安帝笑着道:“既然太后也想听一听,那卫卿便不要再拘着了,赶紧说吧!”

卫允恭敬的礼道:“微臣遵命!”

随即朗声说道:“微臣以为,如今天下大势,与千年之前的战国颇为相似,西夏联和吐蕃,侵犯我大周,便类似于昔年六国合纵,如今似大理、交趾这等弱小之国,正处于观望之际。

西夏既然已经联合了吐蕃,那势必也早已与他们有了接触,或许他们如今忌惮我大周威势,不敢有丝毫冒犯,可若是咱们在蜀地或者西北的战事上出现败势,西夏的这番合纵之局,只怕就要成了!”

“大周已然承平数十年,然则国力却依旧有限,此时应对西夏与吐蕃,已然颇有几分捉襟见肘了,若是彼时合纵之局一成,我大周危矣!微臣浅见,若要破此合纵之局,唯有连横!”

横,乃指横强,当今天下,能够称得上强国的只有三个,大周、大辽、还有西夏。

以连横破合纵,便是昔日秦相张仪向秦王提出的谏言,为后来的秦国横扫六合,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 206章 合纵连横

西夏为何要行合纵,归根结底,还不是利益使然,若是西夏能够占据三川以及蜀中之地,便等同于掌握了一座粮仓,到时能够为西夏带去多少赋税,提供多少粮食。

若是再进一步,能够攻下大周的半壁江山,或者是将整个大周都纳入西夏的版图,到了那时,只怕连大辽亦不敢再掠西夏兵锋。

彼时,就算是一统天下亦不再是奢望········

至于外交?国与国之间签订的盟约,两国友好与共什么的,拜托,别逗了,那只是用来约束君子的东西。

西夏是君子?

在绝对的利益面前,哪有什么外交可言,若是当真有外交,那为何那些邻近小国要纷纷自立,还不是为了权势,为了利益,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

只是西夏这般急切想要从大周身上撕下肉来,未免有些自视过高了,他当真以为元祐帝驾崩,永安帝刚刚登基,大周朝中新老政权交替,国祚未稳的情况下,西夏就能够在与大周的较量之中稳占上风?就能吃定大周了?

西夏能够行合纵,那大周便能行连横之局。

但想要连横,首先就必须要连横的本事。

昔日的秦国,若非自身的国力强盛的话,纵使是有张仪这等大才,亦无法与楚国联盟,形成连横之局。

有了强秦,才有张仪!有了张仪,强秦才能更强,二者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若将今日的大周比作昔日的秦国,那么辽国,便相当于楚国,若是想要联和辽国,大周就必须得展现出足够强硬的实力,许出能够打动辽国的利益。

卫允的话刚说完,殿中便肃然一静。

片刻后,大相公韩章便率先说道:“鸿胪寺卿邓大人已然带着使团抵达辽国上京数月有余,可辽帝耶律洪基的态度始终不明,咱们想要联和辽国,只怕没有那么容易!”

曹太后听罢亦不住的点了点头,深以为然的说道:“韩大相公言之有理,卫卿家的想法是好的,可却有些太过异想天开了些!”

然永安帝却依旧有些期待的看着卫允,虽然他和卫允只做了半年多时间的君臣,但对于卫允,却颇有几分了解,若是没有绝对的把握,以及周全的计划,卫允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当着众大臣的面,说这件事情。

只是正如韩大相公和曹太后说的那样,如今的辽帝耶律洪基颇有几分油盐不进的意思,而且大周此前可是一直担心辽国与西夏联和,南下进犯大周的。

永安帝不由得好奇的追问:“不知卫卿有何良策?”

卫允长身而立,朗声说道:“回陛下,《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微臣看来,辽帝耶律洪基之所以如今还在观望,迟迟不愿表明态度,不过是因为不论是西夏还是咱们大周,都不能给出能够让其满意的好处罢了!”

“所以卫爱卿的意思是,咱们只要许诺给辽国能够让其心动的好处,说服辽帝耶律洪基,出兵攻入西夏!”

永安帝沉声说道。

卫允道:“陛下所言,正是微臣心中所想!不过除了许诺出好处之外,还需展现出咱们大周的强大才行,正如昔日秦国之横强,须得让别人知道咱们自身的强大而后才能连横!”

“陛下,微臣有异议,似卫侍郎这般,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了些,辽人犯我大周之心从未断绝,区区小利,如何能够说动辽帝,说动辽国!”

当场便有人冷言讽刺,提出质疑。

卫允却道:“所谓连横,自然是互惠互利才叫连横,若只是咱们大周让出利益,才能说动辽国出兵的话,那就不叫连横,叫借兵,若是这样的话,便是咱们大周有求于辽人,此二者有天壤之别,还望这位大人莫要混淆了。”

“照着卫侍郎这般说法,若不许以重利,难不成让咱们给辽帝开出空头许诺,空画大饼不成?”

“此言甚是,还是卫侍郎认为辽帝耶律洪基,乃至辽国满朝文武,皆是不辨是非的蠢货不成!”

卫允却既不立即辩驳,也没有露出丝毫的不快,反而笑着听着这些个同僚们的质疑,双目微阖,似乎,还有些享受。

众人正你一眼我一语的说着。

卫允的师伯秦尚书却忽然出声说道:“陛下,微臣倒是觉得连横之举,或许可行!”

不待永安帝发问,大相公韩章便站了出来来:“辽国与西夏多年来连番征战,彼此之间早已是势成水火,可谓是有着血海深仇,近几年虽然止戈停战,然则两国的百姓彼此之间早已结下了解不开的深仇大恨。

咱们虽然不知道西夏向辽国许出了何等条件,才让辽国选择没有趁此良机,攻入西夏,然咱们却可以利用一下两国百姓互相仇视这一点,做些文章!”

利用百姓,煽动民意,虽然在世家大族掌权的当今,能够起到的作用虽然有限,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卫允也说道:“如今边关虽然建了互市,然规模却十分有限,咱们大周流入辽国的许多东西,超过大半都是私货。陛下,咱们若是在与辽国交界之处,多多的建立互市,再派出北地兵马驻守,从中收取一定关税,商税,对此辽国定然乐见其成,咱们大周也能多出几分进项。”

户部的陈尚书很上道的助攻道:“陛下,大娘娘,如今西北战事胶着,数月未休,已然耗去了国库之中的半数钱粮,如今蜀地又起战争,一应粮草、军饷、抚恤的开支绝不在少数。

先前又往北地输送了不少的钱粮,陛下,大娘娘,若是在这么拖下去,不消半年光阴,咱们大周数十年的积累,就要消耗一空了!”

陈尚书的语气很激动,作为户部尚书,掌管着大周的一应钱粮,国库就是他的命根子呀,先帝带领群臣励精图治,恪尽勤勉数十年,大周才有这点起色,如今先帝刚去,永安帝即位不过半年,难道就要将先帝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这点儿家底都给消耗一空吗?

永安帝的心沉了下去,这种情况决不能发生,民间的那些不好的流言刚刚才有几分消散的趋势,如今若是再出什么幺蛾子,那他这个皇帝,岂非就要失了民心。

到时候若是有心之人再从中作梗的话,只怕他连这个皇帝的位置都要坐不稳了!

永安帝心中已然对卫允所说的上了心,只是,如今还不是细问此事的时候,“可若是紧紧只是增开互市的话,只怕未必能够打动辽国君臣!”永安帝沉声问道。

卫允道:“陛下圣命,若只是增开互市的话自然不能,可先前辽国与西夏之间屡屡征战!定有所图,咱们不需要说什么,咱们只要答应,在西夏求和之际,全力襄助辽国即刻。”

“若仅仅只是如此,只怕未必能够说动辽国君臣!”永安帝道。

卫允却道:“陛下,如今西夏境内的大军有将近一半投入到了西北战场,只要辽国肯出兵拖住西夏东北汴京的那二十万大军,不让其南下。

如今西夏大军与英国公老将军带领的二十万大军已然酣战数月,早已是人困马乏,若是再收到辽国入侵其东北边境的消息,西夏大军势必会生出慌乱之心,而张千均将军如今正领着八万黑甲军守在庆州,静候时机!

彼时张千均将军便可带领八万黑甲军加入战局,顺环河而上,直入兴庆府境内,或是袭击西夏大军,或是斩断其后勤粮道,再与英国公老将军两面夹击,西夏大军便是再能征善战,也要在我大周铁蹄之下饮恨!

而且西夏国力本就不如我大周强盛,绝无力支撑两面开战的消耗,到时候甚至不需要咱们做什么,西夏必定自己就先乱了起来。”

卫允的大饼倒是画的挺不错的,可在场的人,谁都不是傻子,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的道理大家都懂,如今在卫允嘴里说的时候是挺好的。

可若是真的到了战场之上,究竟会是何等局面,仍犹未可知呢!

“若是就凭这些便想说动辽国,卫侍郎也未免把此事想的太过简单了些。”

卫允却笑着道:“陛下,三日之前,南路大军传回的军报中说,伏老将军领军猛攻兰州已有数日,想必不日便能拔城,兰州虽是西夏南境重镇,然则却并无多少兵力驻扎。

伏老将军和顾指使可是领着五万大军的,还都是京郊大营之中的精锐,微臣估计,此时只怕伏老将军和顾指使已然破了兰州!”

卫允眯着眼睛,笑着道:“依着微臣对顾指使的了解,破了兰州之后,顾指使这个先锋大将,定然已经主动请命,领着京郊大营的精锐骑兵,朝着西夏的国都银州扑了过去!”

“若是如此的话,西夏便彻底的陷入了被动之中,此乃围魏救赵的明谋,西夏在榆林的二十万大军无法回撤,那便只能动用东北边境的二十万大军了,只要辽国君臣不是蠢人,定然能够看清形势,知道此时该如何选择才是组有力的!”

永安帝的脸上亦露出一丝笑意,说道:“看来卫卿对顾爱卿倒是颇为了解!”

曹太后却道:“此时南路大军仍尚未有军情传回,卫卿所言,不过是卫卿自己的推测,而并非既定的事实,若是兰州守军顽强,至今仍在坚守,那又当如何!”

卫允道:“大娘娘言之有理,其实不论兰州攻破与否都不重要,只要南路大军的五万人马出现在兰州城外,西夏国相庞藏势必不会视而不见!

况且此时西夏国中,内有奸相庞藏乱政,手握西夏军政大权,乾纲独断,西夏国君岂会甘心任其摆布,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西夏,微臣相信,辽国君臣定然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是啊,难道西夏如今就安稳了吗?奸相乱权,国君式微,形同虚设,可西夏李氏延绵数百年,又岂会这么简单。

第 207章 温暖港湾

夜色漆黑如墨,无星也无月,寂静的宫门忽然打开,一众被圣旨召入宫中的官员们鱼贯着自宫门内出,互相拱手道别,脸上全是微笑,全无方才在养心殿中的声嘶力竭,寸步不让。

不过对于这一幕,卫允早已是见怪不怪了,官场浮尘七年多,卫允也算是见惯了风浪,这样的场景,早已见识过无数次了。

恭敬的告别了秦师伯,又笑着和户部的几个同僚告了别。

早已在宫门外等候多时的白杨当即便牵着马迎了上来。

卫允翻身坐在黑风的背上,接过白杨递来的缰绳,驱马朝着积英巷卫府的方向而去。

小白杨有些好奇:“三爷,官家这么着急的叫了这么多大人入宫,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卫允仰头看了看漆黑如墨的夜幕,叹了口气说道:“吐蕃境内,突然冒出了八万大军,于十日前越过边境,攻入蜀地,数日间连下数城,如今正在猛攻成都府。”

“吐蕃?八万大军?”白杨的脸上写满了震惊,跟在卫允身边这么多年,早已非吴下阿蒙,对于当今天下各国局势,亦有几分了解!

“三爷,怎么会是吐蕃?吐蕃不是已经四分五裂数百年了吗?其内大大小小的诸侯割据,似乎没有哪一方诸侯能拿出八万大军吧!”

小白杨越说越觉得疑惑不解,眉头也不禁微微皱了起来。

卫允颇为无奈的道:“个中缘由,还需调查!”

夜色已深,空荡的长街之上早已无人,五城兵马司的甲士手持刀枪,目光警惕的在街面之上来回巡逻。

整齐的步子踏在青石板上,靴子与石板碰撞摩擦,发出阵阵沉闷的声响。

永安帝派出皇宫之中的禁卫军护送众臣们归家。

刚刚经历过兖王叛乱,又值此危及动荡之际,永安帝和曹太后下了严令,命五城兵马司严格巡查,尤其是在夜间,不能有丝毫懈怠,以免有心怀不轨之人,趁此机会再度制造混乱。

卫允回到家的时候,亥时都快要过半,已是将近人定的时辰,小昭哥儿已经被哄着睡下了,小卫氏如今还带着三胞胎留在卫家,可大卫氏和淑兰,却早已经回了盛家。

不过明兰倒是经常带着淑兰来卫家串门儿,看望小卫氏和三胞胎,还有张氏和昭哥儿。

卫允虽然有心让大卫氏和明兰留在卫家,可当初卫允吧大卫氏和栎哥儿从盛家接过来的时候,找的理由就是张氏和小卫氏有孕。

如今小卫氏和张氏不仅顺利生产,连月子都出了,卫允也不好继续把大卫氏和栎哥儿留在卫家,毕竟栎哥儿是盛家的血脉,是盛紘的儿子,如今卫允和盛家的关系十分微妙,但大体还是好的。

不论是和明兰和长桓多有拂照的盛老太太,还是圆滑事故的盛紘,亦或者是沉稳老练,少年老成的长柏,关系都还是不错的。

张氏还没入睡,坐在塌上,披着厚厚的宽大裘衣,手里头拿着本画本故事,在烛光下看的正入神,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开门声忽然响起,立马便将张氏从话本的世界里头唤醒,看着从屏风旁走出的卫允,张氏立马就露出个灿烂的笑容:“夫君回来了!”

卫允将身上的大氅解下,放到旁边的衣架上,笑着问道:“都这么晚了,夫人怎么还不睡?”

“夫君还没回来,妾身怎么睡得着。”张氏柔声说道!

卫允笑着道:“夫人稍后,为夫先去洗漱一下,去去身上的寒气,再回来陪娘子说话!”

“夫君快去吧,外边天寒地冻的,可莫要受了凉!”张氏关切的说道。

隔壁侧间就是浴室,丫鬟们听到卫允回来的声音,便早已去后边的灶房将热水提了过来。

半刻钟之后,一番洗漱,换了身舒适里衣的卫允回到了正房卧室。

张氏往里退了退,说道:“外边暖和,夫君就睡外边吧!”

知道张氏性子的卫允也不拒绝,柔声道:“多谢夫人!”感受着被窝之中的温暖,嗅着自张氏身上传来的阵阵清香,卫允的内心,变得前所未有的平静。

西北的战事,蜀地的危局,纷乱的朝局,看似平静,波澜无惊的局势之下汹涌的暗流,此刻都被忘到了一旁。

首节上一节137/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