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诏狱开始修仙 第112节

  顾慎笑了笑。

  郑琳感慨道:“如果丰庆没有走,得知现在已经炼气四层,恐怕比我还要高兴吧。”

  顾慎轻嗯一声,不由想起孙丰庆。

  他想要找御灵宗讨一个公道,不为青云门,只为张执事。

  这若是说出去,必然会令人笑掉大牙,恐怕御灵宗的人都不会当回事。

  一个天赋低劣的炼气二层修士,竟然想要找御灵宗讨回公道,无异于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但人和野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信念有理想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无穷的潜力,修真界中也不是没有一介凡体逆成大能的传说,而且这种传说不止一则。

  然而,孙丰庆真的能成长起来,向御灵宗讨回公道的可能性太小了,他大概率会倒在途中,成为某一处的枯骨。

  顾慎劝过孙丰庆,但人各有志,强求不得。

  “不知他现在到神霄圣地疆域没有,他”顾慎的话戛然而止,叹了口气。

  他本想说,孙丰庆一个炼气二层,在神霄圣地那种强者如云的地域,想要谋求提升、机遇,难度太大了。只是话到嘴边,他才想起面前的郑师姐也是炼气二层,顾忌到郑师姐,便没有说出自己心中的这份担忧。

  “姨姨。”

  主卧中,传来顾笑甜甜的呼唤声,“姨姨。”

  顾慎和郑琳闻声,连忙快步回了主卧。

  主卧中,顾笑正在床上打滚,床边摆着一摞被子,垫的很高,这是为了防止孩子从床上滚落下来。

  顾笑听到脚步声,停下打滚,趴在床上,小脑袋抬起,看到与姨姨一起进来的还有爹爹,顿时高兴地要撑着小胳膊从床上爬起来。

  “爹爹。”顾笑喊道。

  这一声软濡的呼喊,让顾慎心情大好,一扫刚才的忧虑。

  看着顾笑扑进顾慎的怀中,郑琳不禁好笑的剜了一眼小家伙,道:“这小笑笑,我照顾了她这么久,你这一回来,就把我忘了。”

  顾慎哈哈一笑,逗弄着怀里的顾笑。

  郑琳上前,将床上的一册书收起,放在一旁。

  “笑笑早慧,比寻常孩子聪明,我这几日教她识一些字。”郑琳笑着道。

  顾慎一愣,道:“识字?师姐,笑笑还太小了吧,现在就让她开始识字,是不是有点早?”

  郑琳摇头道:“小孩子和小孩子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顾慎想了想,有些明白,师姐这种就叫做差异性教学。

  郑琳道:“我听说有些强大修士的子嗣,生下来后几日就可以说话、走路,三岁炼气,五岁筑基。”

  顾慎听了觉得有道理,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相同的方法去教。

  顾慎带着期待,问道:“师姐,笑笑这几日都学了什么?”

  “教她认识几个字。”郑师姐扬了扬下巴道。

  顾慎道:“可都认识了?”

  “不认识。”郑师姐摇了摇头。

  顾慎呵呵笑了笑。

  接下来,顾慎一边逗弄着小家伙,一边和郑师姐慢慢叙话。

  郑师姐向他讲述了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计划,她想慢慢给顾笑做启蒙,教授一些文字,可以先慢慢教,教到她可以说出来,第一个月教十个字,第二个月教三十个字,第三个月再回顾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教授五十个字。

  这般慢慢教下去,不到半年,顾笑都可以认识几百个字了,绝对是神童!

  顾慎看了看怀中的顾笑,张了张嘴,想要说些可以少教一些的话,但看着郑师姐脸上的期待,话又咽了回去。

  他虽然有些心疼顾笑,但慈父多败女,不能太惯着她,而且郑师姐的计划,也并不是很严苛,如果真能做到,对顾笑也大有好处。

  接下来的日子里。

  郑师姐固定在每天上午一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的教授顾笑去认识一些字。

  反复的去教,连旁边的顾慎都看的头大,但郑师姐却教的很仔细、认真,顾笑边玩边学,也不感觉枯燥,反而跟着她的姨姨很开心,好像她的姨姨在带着她玩耍。

  不过效果确实很好,顾慎亲眼看着小家伙每隔几天就会认识一两个字,而且郑师姐的教学方式并不死板,反而还有些科学的样子,她教完之后,并不会就将顾笑学会的字放下,而是每天都会带着顾笑重新温习一遍。

  这种教学方式,让顾笑再学习新字的同时,也牢记了以前学会的字。

  ……

  ……

  PS:今天你们那里降温了吗?

第148章 吕渊明的志向

  随着青云门的覆灭,原属于青云门疆域的六国,成为了无主之地。

  碧云宗、赤星院都在蠢蠢欲动。

  还有大批的散修在这片地域出没。

  修士之间的斗法并不罕见,有老百姓见了惊呼天人,但一些修真界的消息,也慢慢传入了凡俗之中,一些名门豪族、武林世家都被惊动。

  许多散修在这片地域之中扬名,比如收尸门张无忌。

  张无忌此人很是神秘,甚至有多位筑基期真修出手,但都折在了张无忌手中。

  在众多散修之中,张无忌称得上一号人物了,他神秘且强大。

  甚至就连很少出门的郑师姐都听说了张无忌的传闻,那天买完菜回来,她就叮嘱顾慎日后要小心。

  现在六国灵气复苏,已经不再是曾经的灵气蛮荒之地,有不少修士出没。

  对于郑师姐的关心,顾慎自然欣然接受。

  顾慎偶尔会外出,告诉郑师姐是修习灵技,在城里施展不开。

  但他大多时间还是在家里,陪着顾笑这小家伙成长。

  亲眼看着女儿一点点的长大,心里的成就感和开心,真的是无法言表。

  还有郑师姐,对于郑师姐的存在,顾慎已经慢慢适应了。

  他们三个人中,缺少哪一个,他心中都会难以接受。

  以前顾慎对郑师姐的过往有过一些了解,但并不多,随着接触的时间久了,郑师姐也会偶尔向他讲述一些她没有拜入青云门之前的事情。

  郑师姐是乾国兴城人,幼年丧母,之后父亲又娶了妻室,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妹后,郑琳在家里就像是个外人,继母娘家强势,压得父亲抬不起头,郑琳自然也活的谨小慎微,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亲生母亲给她留的嫁妆中有一张青云金帖,同时还有母亲留给她的信件,告诉她如果生活困顿,可以持青云金帖前往青云门。

  在又一次受了继母的毒打后,郑师姐便拿着那张青云金帖,离开了郑家,离开了兴城,离开了乾国,千辛万苦找到了青云门,成为了青云门一名杂役弟子。

  郑师姐的亲生母亲是一位名声很大的舞女,年轻时曾有许多达官公子追求,但那些人都是纳妾,只有郑父愿以正妻之位相待,方才打动郑师姐的母亲。

  这也是郑师姐自幼喜爱跳舞的原因,受亲生母亲的影响。

  父亲窝囊,继母凶狠,这样的家庭没有丝毫温情,令郑师姐对那个家也没有留恋,这也是她在青云门覆灭后不愿回家的理由。

  顾慎看着郑师姐,心中想到她的母亲,也一定是为非常好的女子,不然怎能教出这般有气质的女儿。

  顾慎很喜欢这种曼妙的身姿、气质,他在考虑以后可以让顾笑跟着郑师姐学习舞蹈。

  转眼间,半年时间眨眼而过。

  从春到夏再到秋天。

  这天,吕渊明来找顾慎喝酒。

  随着吕渊明在翰林院待得时间久了,事情也多了,两人喝酒的次数少了很多。

  顾慎最近几次看到吕渊明,都注意到他的情绪有些低沉,知道对方必然是有什么事情,但吕渊明不说自然有他的考量,顾慎也不方便开口去问。

  越州楼,二楼,靠窗位置。

  顾慎和吕渊明分别坐在方桌两侧。

  酒菜皆上,酒过三巡。

  吕渊明终于开口说了,“老顾,我要去颍川府了。”

  顾慎点了点头,道:“决定了?”

  听到吕渊明的话,顾慎并不觉得诧异。

  吕渊明是皇帝钦点的状元,只要不出意外,必然仕途一帆风顺,至于该怎么升迁,历代状元已经给出了模板。

  先在翰林院做三五年的编撰,属于皇帝近臣,然后慢慢升迁到从五品的翰林侍读,正五品的翰林侍讲,如果一直表现不错,之后就可以直入内阁,成为当朝首辅也大有可能。

  而且吕渊明还是赵王的女婿,有这层硬关系在,以后想不发达都难。

  只要吕渊明按部就班的做这些清贵之职,日后必然前途无量。

  然而,顾慎知道,这并不是吕渊明心中所想的。

  吕渊明走上科举这条路,还是因为他的劝说,人各有志,顾慎很清楚,吕渊明的志并不在此,并不在仕途、人臣之极,而是在天下百姓!

  顾慎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但不妨碍他很喜欢好人,而吕渊明就是这种大好人、大善人,而且还不是愚善,吕渊明是个有智慧的人。

  这种人如果做官,以后必然是清官、好官。

  这一年多来,吕渊明常常露出愁容郁色,通过三言两语,顾慎也摸清楚了吕渊明内心所愁闷的事情。

  吕渊明现在是有些被架在火上烤,他当初投身科举出仕,就是想要为天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做一些实事,而实际上,他现在担任翰林院编撰,品阶不高但无人敢轻视,前途远大,极为清贵,而且是皇帝近臣,但这个职位是个闲职,每天只是看看书,和皇帝说一说话,许多官员羡慕吕渊明,但这不是吕渊明想要的。

  然而吕渊明现在已经不是他自己一个人,他已经成亲,他还有妻族,他的妻子是明月郡主,他的岳丈是当朝赵王。

  按部就班的进入内阁,乃至成为内阁首辅,这是赵王给吕渊明的要求。

  一方面是自己的志向追求,另一方面是来自妻族的压力,吕渊明一直在矛盾、纠结。

  之前见到吕渊明的时候,顾慎能感到对方身上的有股沉甸甸的压力,而今日看到吕渊明,那股子纠结已经没有了,顾慎就清楚,吕渊明是心里想清楚了。

  吕渊明道:“我想好了,也和郡主说明白了,我不想这样按部就班的升官发财,我如果那么做,也就不是我了,老顾,你了解我的。”

  顾慎点了点头,道:“其实我觉得你按部就班也不错,前途远大,也不辛苦,但是人这一辈子,总归是要给自己活的,如果不开心,那就算了。”

  顿了顿,顾慎继续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很多事情、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有一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吕渊明抬头,看向顾慎,目中带着问询。

  他虽然已经有了决定,但心里总归还是有一些结没有打开,刚才顾慎的话,仿佛要给他指出一个答案。

  顾慎道:“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现在你不明白,将来会明白,将来不明白,就再等将来,如果一辈子都不明白,也行。”

  仿佛领悟到了某种人世间的奥妙,但吕渊明却是只有一点灵光,根本抓不住更多,他像是一块干涸的海绵,用一种极为渴望的眼神看着顾慎。

  “而有一件东西,它超越了所有的一切,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件东西,我想了很久,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或是词句来表达,用最欠揍的话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想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看了很多书,终于想明白了,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顾慎的话,宛若一阵惊雷,在吕渊明耳畔炸响!

  他瞪大眼睛,紧紧的看着顾慎。

  此刻在他的心中,顾慎俨然和另一个名词划上了等号圣人。

首节上一节112/440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