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上 第433节

关闭了密道,他终于从房中走了出来,吩咐道:“去一趟九真社。”

杜百户一跃而起,兴奋道:“出发,趟平它!”

宋征敲了他一下:“胡说八道。”

龙仪卫浩浩荡荡杀向九真社的时候,小虫独自回到了小院当中,它在院子里拱来拱去,寻着一株数百年的老梅树,往下一用力地遁而去。

……

九真社是锡州最大的散修组织,存在的时间不长,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社”,不是宗门也不是世家,对组织内散修的约束力较弱。

六十年前,端阳城内最强的九位散修有感于散修生存不易,决定九人连成一体,成立了“九真社”。他们刻制了一套玉印,记录每一人对于九真社的贡献。贡献足够之后,可以得到一枚玉印,若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借助九真社的力量,取出玉印来就可以“兑换”一次组织的支持。

用掉了之后就得继续累积贡献,换取新的玉印以备不时之需。

玉印越多,对组织的贡献越大,那么能够动用组织的次数也就最多。

这个模式后来推广开来,加入九真社的散修越来越多,也的确帮助几位散修躲过了杀身之祸,名声逐渐增大,在十年前成了锡州最大的散修组织。

锡州三彩之一的散修少主廖合凯,是最初结社的九位真人一起收养的孤儿,他称呼九位真人为“九父”,他的一身修为,乃是九位真人一同调教出来的。

说白了,廖合凯是九真社费劲了心思寻找到的一个天才,至于他是否真的是孤儿都不好说。

但廖合凯跻身“锡州三彩”,代表着九真社也正式成为端阳城内有数的大势力之一。

只怕九位真人当年就野心勃勃,计划想必并不仅仅是“互相扶助”那么简单。

于丹才在进入镇山卫之前,就是九真社的成员,而且在九真社整整十七年。

宋征在镇山卫能够查到于丹才的资料很少,他想到了九真社。

一起放出来。

第六十七章 九真社(下)

九真社在观东巷内有一座楼,作为他们的总坛,除了兑换玉印之外,日常也有散修在这里聚会,每逢初一十五,这里还有特定的“修真集”,散修们聚在一起彼此交易所需。

而每三个月一次的“大集”,就连城内的那些大世家宗门的弟子也会过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

宋征带着人来到了观东巷口,却发现本来应该冷冷清清的巷子,今天却显得很热闹。九真社内修士来来往往,不过大都很年轻。

有四名手臂上挂着九真社玉鉴的修士站在巷子口,看到宋征一行人明显有些忌惮,却仍旧上前客气问道:“龙仪卫诸位来此何事?今日是我家少主的‘白歌会’,还请给个面子。”

宋征身旁,李三眼上前朗声道:“去告诉廖合凯,龙仪卫江南五州巡察使宋征大人驾临!”

那四名散修脸色大变:“大人请稍后,我们马上通报。”

一旁的散修也都听到了,原本他们都下意识的离着龙仪卫这群人远一点,现在更是又躲开了半丈,最外围的那些散修,已经靠墙站着了。

倒也有几名热血散修在远处高声叫好:“宋大人剿灭巫山贼,为我锡州除一大害,乃是龙仪卫新气象,国之栋梁!”

宋征一笑,称赞的话谁不爱听。

九真社内,高朋满座热闹喧哗。几十名轻纱短裙的侍女穿花蝴蝶一般,将佳肴、瓜果、美酒不断地送上来。

一楼大堂内,几十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当当,但宾客还在不断进来,另有十几名小厮正在几个管事的指挥下加桌子。

二楼上只摆着几张桌子,大半都空着。

二楼中央的一张桌子上,三个月前刚满二十四岁的廖合凯端然而坐,身边陪着几个端阳城内散修的俊杰,相谈正欢。

另外的桌子上坐着几个人,略显得有些拘谨。

白歌会乃是廖合凯出面主办的散修年青一代的聚会,四个月一次,在他的刻意经营下,这白歌会已经成了锡州境内年轻散修“向上”的一条捷径。

他摆出了好客的姿态,任何散修都可以来,但想要登上二楼,得先露一手绝技,若是一楼众人齐声叫好,就可以受邀上楼,坐在廖合凯的身边。

他的九位养父雄心勃勃,想要整合天下散修,廖合凯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当然也有着同样的志向。

他最擅长的便是造势,这白歌会就是他的“势”,甚至等到以后,他年纪大了,这白歌会走出的任何一位散修,都是他的“门生”。

到那个时候,他的声势甚至比一些大宗门还要大。

今天的白歌会廖合凯仍旧高谈阔论,偶尔会被下面的散修们盛情相邀,表演一手绝技,定能引得众人一片欢呼赞叹。

他开怀畅饮,和周围的年轻散修们相谈甚欢,不曾冷落任何一人。但心中却一阵失望,他在暗中观察登上二楼的每一个人——一楼的那些废物不值得浪费精力——可是却没有一个称得上“人才”。

他不由得暗中一叹:散修比起大宗门的确差了很多。

白歌会四个月一次,可是他往往一次白歌会都招揽不到一位真正的潜力散修。

“今次这一万元玉又白花了,买个名声吧。”他心中暗道。正遗憾着,忽然一名手下飞快进来,显得有些慌张:“少主,宋征来了!”

“宋征,龙仪卫!”周遭一片惊呼,如今这个名字在端阳城中可是如雷贯耳。

廖合凯一皱眉,暗忖他来做什么?我九真社没有得罪他呀。但他将周围散修们畏惧、敬佩的神情收入眼底,心中忽然有了另外一层计较。

他最擅长的便是借势。

五年前,“锡州四骏”已经老去,民间逐渐有了议论声,应该评定新一代的年轻天骄。当时呼声最高的三人,乃是黎声笛、欧冶启和城西有仙道观的知守小道士。

知守道士当时已经是明见境初期,比他年轻,六岁便在有仙道观著名的“道论会”之中脱颖而出,讲述道论让师兄们都为之痴迷,而且十年行善累积功德,在民间名声极佳。

甚至当时还有呼声,要将知守道士排在锡州三彩的第一位,在朝日金云黎声笛之前。

可是随后发生了“吴南坡事件”。

吴南山是城外五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山,靠近官道的地方是一座小山坡。在锡州人热烈讨论“锡州三彩”热门人选的时候,忽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名邋遢老道,自己动手在山坡上搭建了一个破亭子,在亭子下面竖起了三只木板,上面各写着一道道门难题。

这三道难题十分偏门,就算是朝天观的大修来了,也未必能解出来,路过的人也只当是一个疯子的疯言疯语,并没有怎么在意。

可是廖合凯却看到了机会。他暗中指使人在城中推波助澜,将知守道士推到了锡州“道子”的高度上,所有人都以为锡州三彩的名额可以确定了,必定是道士知守、黎声笛、欧冶启。

而后忽然有一日,有人开始在城里说,应当由知守小道士去解开那三道难题。所有人一想,正当如此,锡州道子,解开这三道难题不成问题。

知守小道士被舆论所逼,无奈出城寻那疯道人,他去之前也是做了功课的,对早已经挂出来的那三道难题已有答案。

首节上一节433/21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