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小乡村,养车成村中首富 第21节

  主要还是这些年修车、讲课,为了做出点成绩费心费力的累着了。

  讲差不多的时候,俩人的园子也弄完了,最后于老蔫来到樱桃树下,满脸笑容的拍拍:“原本我都想把它给锯掉了,不过想想大孙子,还是等他能吃樱桃了再说吧。”

  “我看行,那边的李子树,杏树也别扔,就那么栽那,到时候让他吃个够。”于大为嘿嘿笑着凑到老爹身边,指着靠近院墙的两颗果树说道。

  “你自己家有园子,自己不种。”于老蔫没好气的翻了个白眼。

  “谁叫这是你大长孙呢。”

  “呵呵,不知道是圆葫芦还是扁葫芦呢,你咋就这么确定小凡肚子里的小子呢?”

  “相信我,老爹,我知道你打心眼里希望生的是个小子,对不对?对不对?你看你都笑了。”

  于大为没想到只是单纯的逗逗老爷子,结果老爷子的嘴角真是拿AK都压不住。

  想想平日里总跟他们兄妹五个说,“姑娘、儿子都一样,我们当爹妈的都一视同仁。”

  结果赶上孙子这辈儿,咋好像变味了呢。

  “咳咳,别瞎说。”于老蔫强行正色,“等大凤,二燕以后都有孩子了,你这种就容易引起家庭矛盾,有些事情憋肚子里就不行?”

  “啧啧。”于大为看着老爷子背着手回屋的背影,心里是叹服的五体投地。

  难怪上辈子对待这几个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都这么好。

  反正我对这些孩子都好,至于我心里喜欢哪个,疼哪一个,就算你能猜到你也看不出来!

  这一手玩的真漂亮,绝对不会引起什么不公平和家庭纠纷。

  于大为一下子想到了兄妹几个从小到大的经历,好像如出一辙。

  只是,老爷子心底里究竟更疼谁呢?

第36章 打算修缮西屋

  于大为吃过中午饭,抱着一盆中午吃剩下来的东西,朝着自己家破房子走去。

  路过隔壁老王家的时候,正看到老王二哥拿着扫帚清扫院子。

  “老王二哥真是个干净人,每次路过你家都能看见你在收拾院子。”于大为笑着打招呼。

  “家里就我一个男的,我不弄谁弄呀,你这是从镇里回来啦?”王爱国放下手里扫帚,抬头站在大门口。

  “对,请了假回来看看老婆。”

  “真是有出息了,知道赚钱养家了。”王爱国干瘦的脸上堆满笑容。

  这话听听就行,村里早就传开了,说于大为去镇里干活这么长时间,根本没见拿回来过回头钱,说白了就是出去光挨累没赚钱。

  大概是看到每次于大为回来都是空着手,走的时候爹妈还得给他大包小包的带上一些干粮,也就猜测着,没赚到钱或者赚到了也不多,最多也就是辛苦钱。

  这事私底下是传开了的。

  于老蔫对这种事情当然也知道,毕竟本家的兄弟经常来自己家串门,然后就会问起于大为在镇里干什么,咋样,最后又把谁家的老谁,说于大为怎么怎么滴的事情抖搂了出来。

  对此,于老蔫是见怪不怪的,只是说大为镇子里干的是苦力活,赚不了几个钱。

  这下子村子里原本还有些羡慕于大为出村赚钱心思,顿时消弭了个干净。

  毕竟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我大冬天的都是猫冬,偏偏别出心裁,玩那个与众不同,肯定让有些人心里觉得不舒服。

  就好比同一个班级里的同学,都是上的音乐课,可以非要把音乐课上成英语课,还在教室里大声朗读,这合适吗?这不妥妥的卷王吗?

  于大为当然也清楚,屯子里最不缺的就是小道消息。

  但他乐得开心,苟住发育,比上辈子半分钱没有,还在别人面前张牙舞爪强多了。

  他跟老王二哥又寒暄了几句,多半是不痛不痒的话,转身回到了自家小院。

  如今小院没人打理,当院和园子都已经长出了一些嫩嫩的青草。

  于大为是想着,等车干了活以后,大儿子也生出来了,他就在家照顾媳妇,白天也能把园子里的杂草弄弄,顺便再种点蔬菜。

  鸡鸭鹅啥的都养一些,再去卖猪羔(gao,四声)子的地方,抓两头小猪崽子。

  如此今年自己就算是开门红了。

  于大为从破旧的西方窗户钻进去,从外边把剩菜剩饭的饭盆拿进来,狗崽子们看到于大为都开始跑到他身边蹭啊蹭。

  又过去了一个月,四只狗崽子都长大了一些,大黑,大白的毛发越发的好看,甚至能看到上面的光泽,说明自己不在的时候,老爷子是真的很用心喂这几条狗。

  翠花是这四只狗里面最胆小的,从出生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妈妈的怀里。

  每次于大为来看他们,大白都会主动把怀里的翠花用嘴叼出来放到于大为跟前。

  于大为也是真的稀罕翠花,有骨头,有肉渣什么的最先给的都是她,只不过最后总是被狗剩子抢走。

  说起狗剩子,于大为就是这个气呀。

  听老爷子说,这狗野得很,自己竟然能从窗户上,扒着窗檐跳出去,可问题是能跳出去回不来呀。

  有好几次老爷子发现它,都看见它绕着窗子下面的椅子来回乱转,急的嗷嗷直叫。

  结果刚把它放回去,没两天又不长记性,随后又开始重复之前的操作。

  后来更是无法无天,知道有人能把它送回去,白天就跳出来满院子的跑。

  两边的邻居都是知根知底的,再加上这狗又瘦又挫,可这要是碰到别的屯子路过的,非把它抓走不可。

  所以于大为与狗剩子刚一见面,直接伸手抓着对方的脖子将对方拎起来,然后拿起炕上的鞋底子,照着屁股就是一顿猛揍!

  “听说你又不老实了!还敢天天在当院来回溜达!不省心,我让你不省心!”于大为用出了七分的力道,打的狗崽子身体在半空直晃荡。

  “嗷呜~嗷呜~”狗剩子被打的留下了屈辱的泪水。

  “大白,瞅你生的狗崽子,真不省心。”于大为打累了把狗剩子往旁边一扔,伸手抚摸着大白的脑袋,“等过些天我回来了,就给你好好搭个狗窝。”

  “毕竟有孩子了嘛,不说给你弄个三室一厅,但至少弄得宽敞一点。”

  “汪汪!”

  大白狗仿佛有灵性似的,伸出舌头舔了舔于大为的手。

  村里面的土狗笨的多,可聪明的也不少。家家户户养猫养狗的基数大了,总有那么几个出类拔萃的。

  大白便是其中之一。

  当初还是刚准备领证结婚的时候,丈母娘家的老母狗刚生出一窝崽子,于大为当场就看上了大白,也不等大舅哥同不同意,二话不说便把大白抱走了。

  这是老狗下的最后一窝崽子,一共六只,在之后死的死,丢的丢,抱走的抱走,如今大白的亲兄弟,就只剩下老丈母娘家的大黄了。

  论智慧,大白可以说是这窝狗崽子里最有灵性的。

  “再过些日子,你们就得搬出去了,这房子要不了几天就得塌了。”于大为回头看了一眼裂口越来越大的北墙,心中不免有些担忧。

  等五月份开了工资,说什么也要把最后一间房子加固一下,最好是能修缮一下这个西屋。

  西屋算是这房子的主卧,不仅宽敞,炕也大,北面还有放柜子的地方。

  如果西屋能修缮好,一家人搬到西屋住去,也省得天天闻做饭的油烟子,毕竟对孩子不好。

  打定了主意,于大为从窗户里面钻出去,死死将窗户合上,最后挑衅的看了一眼狗剩子,这才来到房后。

  于大为买的房子占地面积很大,房后更是空出一大片空地,他伸手摸了摸北墙外面的这些裂痕,心中有些无奈。

  这堵墙不仅是开裂的问题,甚至已经严重鼓包了,住在里面会很危险,倒不如扒了重盖一个西屋。

  于大为觉得可行,等下次回来以后,开着老爷子的四轮车去拉黄土,做坯子,重新搭建西屋。

第37章 “杀人犯”姚金斧

  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把空了的狗盆子送回老爷子家,随后于大为便朝着河善村的兴隆屯进发。

  去找多年未见的跟屁虫,姚金斧。

  兴隆屯地处于家屯西北边,如果走大道,有两种选择,一个是一直往西走,会路过五队屯子,再往北走,看到供销社,就到了一队兴隆屯了。

  还有一个是往西走到一个农村的十字路口,再往北走,穿过三队屯子,继续左拐右拐,反正最后也是先到供销社,然后便是到了兴隆屯了。

  只是大多数于家屯子的人,走的都是毛道。

  毛道从地里面走出来的一条道,很窄,仅够一个成年人的宽度。

  每个屯子外都会有一条小毛道,直通河善小学。

  一到夏天地里苞米长起来的时候,学校就会每天中午放学,在操场组织不同年级,同一个屯子的学生排成排,选一个队长,带着这一排的同学穿过高高的苞米毛道,回到自己家中。

  毛道除了上学用以外,赶集,去供销社买东西,走路过去都很方便。

  于大为便是走的这条多年不曾走过的毛道。

  别人家的地,每年都会重新打垄种粮食,所以毛道是凹凸不平的,小孩子可能一步一根垄正好,可成年人,步子小了难受,步子大了又怕扯着裆,相当为难。

  足足走了四十多分钟,于大为才看见远处的供销社。

  白灰破墙的外面长满了枯萎的杂草,南边是一个小门,用几根木条编成的栅栏,抬起来向左一拽就开了。

  河善村的供销社很大,砖瓦房,足有九间。中间是两扇红色的木制大门,长长的门把手是纯铁的,底漆早都已经掉了,留下了一层黄,一层绿的残次漆渣子贴在上面。

  于大为想着既然来了供销社,就买点东西再过去,很久没见两手空空的终归是不太好。

  这两扇门,他记得不论是往外开,还是往里开都没问题,而且最后松开手,又会自动合上。

  小时候他经常过来买东西,然后带着小弟们玩大门。

  打开门,地面是铺了一层红砖,时间应该是太久了,红砖不仅有裂开的,而且表面都已经被磨得平滑了。

  他抬起头,玻璃柜子从房子最东边,一直延伸到房子最西边,中间处是断开的,有个木制的拱形小门。

  身后的红色大门呼扇呼扇的来回摇晃,门外的门把手圆环装饰叮叮当当的乱响。

  空旷的屋子里,一个男人从最西边单独隔开的屋子里走出来:“买东西呀?”

  寒暄之废话文学。

  “对,来买点东西。”于大为回以废话。

  “看看吧,买点啥。”男人慢悠悠的走过来,打开柜子中间的小木门走了进去。

  如今各个屯子里都有了小卖店以后,供销社的分量也就越来越轻,如果不是仗着商品全,可能早就关门了。

  不过如今人少的可怜,真要是想买啥东西,屯子里的人如今都喜欢去赶集,甚至路远的,更是开着拖拉机,斗子里站满人,全屯子人就一起带过去了。

  “捡点水果吧,苹果,橘子都来点。”于大为扫了一眼供销社里的东西。

  鞋子,暖壶,针线,锅碗瓢盆,各种小孩吃的零食……东西比好些年前多了,不过各种东西汇集到空气里的味道,却是一直没变。

  如果仔细辨别,细细去嗅,你甚至都能分辨出新鞋底子的胶皮味。

  “我怎么看你,这么面熟呢。”男人将水果递给对方,“你是,于大为!”

  “是……”于大为茫然了,眼前这个男的又高又瘦,满脸雀斑,看着似乎也面的糊地(陌生又熟悉)。

  “哎呀!这老同学咋还不认识了呢!小学咱俩并排坐着,中间隔着崔婷儿。”男人脸上堆满笑容,语气中有几分无语,“马子良。”

  “鼻涕虫!”于大为脑子里一个尘封的人影,瞬间清晰起来,慢慢和眼前这个高瘦的男人相合!

  没错,小时候一到冬天,两个带颜色的鼻涕在鼻孔里,一会出来一会进去……老师看着他都非常无奈。

  有一次跟他一起去学校水井旁打水,结果这家伙弯腰的时候,鼻涕就那么吊在空中,于大为深怕对方的鼻涕掉进铁桶的水里,毕竟这水大家用来喝的。

首节上一节21/1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