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第78节

  “荀主编,现在康泰水杯已经打出名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我们的手头也宽裕了不少,接下来就要分批对厂房进行升级改造。

  此外,我们还征用了隔壁的绢纺厂以及周边的一些土地,打算在那边建设新厂房,将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并且申请ISO9001认证。

  最多再过半年时间,这里将会焕然一新,变成一个大规模、高标准的现代化工厂,到时候欢迎你们再来采访。”

  “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具体操作上,还是要把工作做细致,尤其是征地方面,我们报社经常接到一些群众来信,反映政府征地时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荀主编说的是,我当过驻村干部,对这点深有体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关系到他们的生计,处理起来必须特别慎重。”

  “那祁乡长,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年轻的男记者宋旭辉问道。

  “一开始,乡政府并不打算征用农民的田地,但厂子要继续扩大生产,没有土地又不行,这是无法回避的天然矛盾。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经济上多补偿一些,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

  “那他们满意了吗?”

  “还行吧,我们在市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基础上,又额外多给了每亩一千块钱的青苗损失费,此外,所有失地的农民家庭,都可以获得一个招工指标,进入厂子工作。

  所以到目前为止,征地进行的非常顺利,农民们都愿意配合乡政府的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冲突事件。”

  “你说的都是真的?”宋旭辉半信半疑的道:“如果我要对失地农民进行采访,你们乡政府没有意见?”

  祁同伟听完这话,看了看荀牧野,见他并不作声,显然是默认了宋旭辉的想法,于是回道:

  “当然可以,客观全面的报道事实真相,是你们记者的职责和权力,红山乡政府没有理由阻拦,如果你们能找出一些不足的地方,反倒是对我们工作的提醒和促进,非常欢迎。”

  ……

  接下来,荀牧野在祁同伟和叶飞的陪同下,继续留在厂区内,而宋旭辉则和方怡一起出门,向失地农民了解实际情况。

  目前乡政府一共征用了一百亩农田,涉及到三十多户失地农民。

  其中三十亩用于玻璃杯厂下一期扩张产能,已经平整完毕,剩余的七十亩,暂时还没有'正式规划,农田里依然种着水稻等农作物。

  宋旭辉出了厂子之后,不时往两侧和身后观望,眼神非常警惕。

  “你看什么?”方怡觉得有些奇怪。

  “方怡,你一直在城市里做采访工作,很多东西不懂,我下来过好几次,发现基层官员的花样特别多,为了不让我们看到真实的情况,他们可能会派人跟踪的。”

  “是吗,那你发现了跟踪的人没有?”方怡也往周围看了看。

  “暂时还没有,我们边走边看。”

  他们大约走了两百多米,看见前面有几个农民站在路边聊天,方怡便打算过去采访,却又被宋旭辉拉住了。

  “不要采访他们,他们很可能是乡政府提前安排好的,故意在这里等我们。”

  “没有那么夸张吧,我看祁乡长和叶厂长都挺实在的,说话也靠谱。”

  “那可说不准,你不要觉得那个祁乡长长的帅气,就被他的外表所蒙蔽了,告诉你,乡镇干部没几个好东西。”

  方怡有些无奈,道:“那我们怎么能分的出来,这些人谁是真正的失地农民,谁是提前安排的的呢?”

  宋旭辉四处张望了一下,把目光停在水田对面的几间瓦房上,他指着道:“方怡,看见那边几户人家没有,他们住在田边上,应该就是被征地的,而且那边离马路很远,乡政府应该想不到我们会过去采访。”

  “你这个样子,搞得好像我们是来暗访挑毛病似的。”

  “都一样,就算我们要给玻璃杯厂做正面报道,也得消除隐患不是,别到时候在征地中出现问题,回头打报社的脸。”

  于是,两人便踏着田埂,小心翼翼的走到了稻田的对面。

  这里住了六户人家,由于位置比较偏僻,平时不太有外人过来,农民们看着他俩的眼神也比较警惕。

  “你们是干嘛的,找谁?”

  “我们是省报社的记者,想找你们了解一下玻璃杯厂的情况。”宋旭辉指着脖子上挂着的照相机回道。

  “记者?”一位名叫刘和平的农民认真打量了两人几眼,回道:“拿个照相机就是记者了?这年头骗子多的去了,谁知道你们是不是别的玻璃杯厂派来打探情报的。”

  宋旭辉有些哭笑不得,只得拿出记者证递过去,道:“我们真是省报社的记者,你看,这是工作证件。”

  刘和平拿过来看了看,道:“看来你们还真的记者,想问什么?”

  “我们想问一下,你们这几户人家的田地,是不是被乡政府征收了,用于盖建玻璃杯厂的新厂房。”

  “对啊,我们几家的田地都被征收了。”

  “乡政府赔了你们多少征地款?”

  “每亩地六千。”

  “才六千块钱,会不会少了点?”

第140章 打动省报记者

  “六千不少了,按照市里规定的标准,每亩才赔偿五千呢,是祁乡长体谅我们,又给加了一千。”

  “可是拿了这六千,你们就是失地农民了,没有地以后日子怎么过?”

  “该怎么过就怎么过,种田有什么好的,种子、化肥、农药都是钱,还要交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忙活一年下来,一亩田最多只能赚到三四百块钱,六千块,顶得上我们辛苦十几二十年了。”

  “那征地款你们全部拿到手了没有?”

  “现在还没有,祁乡长说了,玻璃杯厂现在有好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让我们先等两个月,把新厂房建好之后,有了余钱再付给我们。”

  “你们就这么相信祁乡长,不怕他赖账?”

  刘和平顿时不高兴了,眼神和语气都不太友好,质问道:“你问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又想整祁乡长的黑料,陷害他。”

  另外有三四个农民也露出不悦的神情,围了上来。

  宋旭辉看他们的架势,觉得有些不妙,似乎还有揍自己的想法,赶紧解释道:“你们误会了,我们没有别的意思,这是正常的采访程序。”

  方怡也道:“我们省报社和祁乡长无冤无仇,陷害他干嘛,就是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好好宣传一下祁乡长。”

  听了这话,刘和平的态度缓和了很多,说道:“好好宣传一下祁乡长就对了,他可是个大好人,为乡里做了很多好事。”

  “是吗,具体说说看,他做了什么好事?”

  “就拿征地来说吧,我们虽然没了地,但每家能补两三万块钱,而且还给一个招工指标,可以去玻璃杯厂上班。”

  “没错。”身边的一个小伙子附和道:“种地才几个钱,去玻璃杯厂上班,一个月有一千多块钱工资呢,抵得上以前一年的收入呢。”

  “有这么多吗?”宋旭辉有些不信,毕竟他当记者,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一千左右。

  “骗你干嘛,这还是普通工人的收入,要是技术员和领导,起码有两三千一个月。乡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我们这些被征地的,他们想都想不到。”小伙子回道。

  “是这样的。”刘和平也道:“现在全乡的老百姓,都指望祁乡长在红山多干几年,到时候把大家的地全部征了,一起进厂上班去。”

  “呵呵。”宋旭辉笑了笑,道:“那是不可能的,玻璃杯厂做的再大,最多也就要几百个工人,怎么可能让你们都去上班。”

  “这你就不知道了,祁乡长可有本事了,他去年在紫溪村当了一年的驻村干部,搞茶园、卖茶油、修桥做路,还给村里拉回了几个厂子,紫溪本来是全县最穷的村子,现在已经变成全县最富的了。”

  “这么厉害?”方怡心里一动,问道:“紫溪村在哪,离乡里远不远。”

  刘和平把手指向紫溪的方向,回道:“看见那边的山了吗,紫溪村就在山脚下,祁乡长给他们修了路之后,从乡里过去只有大概十里地。”

  “那好,今天就采访到这了,对于你们说的情况,我们一定会如实报道的。”

  ……

  宋旭辉和方怡从原路返回玻璃杯厂,把荀牧野叫到一旁,窃窃私语了好一会儿。

  荀牧野听完之后,看向祁同伟的眼神有些惊讶,又带着一丝欣赏,本以为祁同伟年纪轻轻就当上乡长,肯定是因为有强大的后台,没想到竟然是靠成绩干上来的。

  他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自去证实一下。

  “祁乡长,听说你当过驻村干部,在村里也搞了不少产业,能带我们去看一看吗?”

  祁同伟自然是求之不得,道:“当然可以,现在就去吗?”

  “最好现在就去。”

  “那行。”祁同伟把叶飞叫上,补充了一句:“叶厂长是紫溪人,我在那里驻村的时候,他就是村委会主任,所有的工作,都是他和我一起干的,后来乡里搞了玻璃杯厂,我又把他挖了过来。”

  叶飞可不敢抢他祁哥的功劳,摆摆手道:“哪里哪里,所有的事情都是祁乡长一个人办的,我就是给他打打下手。”

  众人分乘两台小车,只用了十分钟就到了紫溪村。

  此时正值十月,山上的油茶籽已经采摘完毕并运下了山,多达七十万斤的数量,让几乎全村人都在忙碌着,荀牧野刚一进村,就被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给震撼到了。

  “这是油茶籽吗,怎么这么多?”

  “荀主编,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后面的山上有几千亩山茶林,每年可以生产十几万茶油。”

  “这么多茶油,有销路吗?”

  “当然有,京州人吃的茶油,一大半都是这个村的。”

  “既然有如此好的产业,为什么我听说,这里本来是全省最穷的村子。”

  村主任林守业连忙解释道:“省里来的大记者,你们有所不知。

  我们村的自然条件虽然好,但之前没有路,这些经济作物根本送不出去,送出去也不知道卖给谁,所以无法产生任何经济价值。

  祁乡长来了之后,他给我们修了路,给山上装了索道,并且亲自跑到京州,把茶油的销路问题解决了,他甚至给村里盖了个榨油厂,让我们能把更多的利润抓在自己手里。

  你再看那几个竹制品加工厂,还有后山的两百多亩茶园,全都是祁乡长一己之力促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祁乡长去年的驻村,紫溪现在依然会是全省最穷的村。”

  荀牧野听完这番话后,已经不仅仅对祁同伟刮目相看了,而是肃然起敬。

  “祁乡长,所谓万事开头难,你刚来紫溪村的时候,这里一穷二白,究竟是怎么打开局面的。

  能不能说说你是如何做的,我要将你的做法,以内参的形式发到省内各级领导手里,让他们进行推广,早日帮助全汉东的老百姓走向致富路。”

  祁同伟心里顿时一跳,这是又来好事了吗?

  自己在紫溪的政绩,一旦通过省报内参发出去,等于直接进入了汉东省各级领导的视线,说不定他们还会记住自己的名字。

  “荀主编,这事嘛,得从后山的茶园说起,我刚到紫溪的时候……”

  就在这时,一旁的老支书李长生突然出声,打断了他的话:祁乡长,这事还是我来说吧。”

  等李长生描述完去年清明送茶的过程,他和叶飞、林守业都已经泪流满面,荀牧野等人也同样感慨万分。

  “了不起,真了不起,你们这是愚公精神,在绝境里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而祁乡长是你们的指路明灯,功劳最大。”

  “哪里哪里,荀主编过誉了,全都是村民们奋斗的结果,我只是尽了一个基层干部应有的职责。”

  祁同伟一脸的谦虚,他看了看手腕上的表,又道:“现在已经五点半,再过一会就要天黑了,我们回乡里吧,请荀主编你们品尝一下红山乡的特产野味。”

第141章 领导们各怀心思

  晚饭地点设在乡政府斜对面的一家新开的饭店里,平时乡里和玻璃杯厂接待客人,都在这里用餐。

  饭店的老板是叶土根夫妇,祁同伟授意他们来的,只要价格合理,这个钱谁赚不是赚,没必要拘泥于小节。

  晚餐自然是十分丰盛,满满的一桌山珍野味,酒是茅台,现在乡里经济条件好了,招待费也很阔绰。

  荀主编显得有些受宠若惊:“祁乡长,这也太破费了。”

  “不算破费,你们是省里来的贵客,招待标准自然要按最高规格执行,否则传出去,别人会说红山乡不懂待客之道,就不和我们做生意了。”

  “呵呵,那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饭局进行到中途,一直没有喝酒的女记者方怡突然向祁同伟端起了酒杯。

  “祁学长,学妹敬你一杯。”

  “你叫我学长?”祁同伟一愣,道:“你也是汉东大学毕业的?”

  “对,我是94届新闻系毕业的,应该和你同一年离校,只不过你是研究生毕业,我只是本科毕业。”

  “那太巧了,方学妹,你怎么不早说?”

首节上一节78/3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