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第271节

  “我是七零年的,今年三十八岁。”

  “好,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你如此年轻,就能有现在的成就,很了不起,将来国家要靠你们了。”

  “这些年来,多亏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才能够取得那么一点点成绩,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向您学习。”祁同伟谦虚的回道。

  “呵呵,年轻人不骄不躁,非常难得,维民同志,你眼光不错,为国家挖掘了一位出色的人才。”

  一顿客套话说完,阁老亮明了自己的想法。

  “小祁同志,听闻你在经济建设上,有着非常高深的造诣,不知你是如何看待,现在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呢?”

  “在您面前,我不敢说造诣,粗浅的想法倒是有一点。

  米国是全球金融中心,也是国际经济的晴雨表,根据目前的新闻报道,那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迟早会波及全球,不排除引发金融风暴的可能。

  我们是他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经济上,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拖累,接下来的形势,恐怕不容乐观。”

  “说的很客观,确实是下过功夫的。”阁老点了点头,又问道:“面对这样的形势,你有什么应对方案吗?”

  “这是国事,我不敢妄议。”

  “什么妄议国事,没那么夸张。”阁老笑了笑,又道:

  “今天谈话的内容,就当是给国家提个意见,你不用紧张,从善如流嘛。”

  “谢谢阁老,那我就说几句。”祁同伟整理了一下思路,娓娓道来: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衰退,我们的出口贸易,必然大受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

  理论上,最佳的应对方法,是提振内需,既然东西卖不出去,那就我们自己用。

  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人口,目前刚刚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在住房、家电、汽车等大宗商品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大宗商品,要么供应不足,要么过于昂贵,无法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所以我认为,应该继续扩大产能,一方面,可以把价格打下来,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才能更多的去消费,促进商品市场繁荣,只要国内消费市场打开了,就可以尽可能对冲掉因为外贸不畅带来的损失。

  另外,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很多地级市连高速公路都没有,大量的乡镇农村道路还没有硬化,既不便于老百姓的出行,也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不计其数的老百姓还住在棚户区里,居住条件恶劣,卫生教育条件也不好,都亟待改善。

  因此我认为,应该拿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全方位的……”

  最后,阁老亲切的和祁同伟握了握手。

  “小祁同志,今天的谈话,让我受益匪浅,你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回去后继续好好工作,组织会给你做出正确的评价的。”

  “谢谢您的教诲,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谈话结束后,祁同伟看着阁老离去的背影,对李维民说道:

  “您有空没有,我想请您吃顿饭。”

  “呵呵。”李维民笑了笑。

  “你小子急什么,先坐下,等一会石书记就过来,他也要见你。”

第442章 面见石书记

  石书记的突然接见,祁同伟早有心理准备,但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意外。

  虽然这里是平行世界,不能依样画瓢,可种种迹象表明,自己应该没有搞错,石书记大概率会成为想象中的那位。

  对于这次见面,祁同伟已经策划了很多年了,他让叶飞全力以赴搞科技产业,以及做空米国科技公司等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除了帮助国家发展科技事业之外,还有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就连刚才和阁老见面,祁同伟都强忍着,没有提到半个字的科技。

  原因很简单,现任这届高层主要是为了打好物质基础,最关心经济发展水平和GDP增长速度。

  自己就应该对症下药,多讲讲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消费这些东西。

  到了后来,才会重视产业升级,加大对科技和军事领域的投入,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突破。

  祁同伟要把自己对未来科技领域的认知,展现在最合适的人面前,谋取更远大的发展空间。

  而那位最合适的人,很可能就是石书记……

  祁同伟之所以有些意外,是因为刘和光没有提前和自己打招呼。

  他本以为,自己应该通过刘和光的推荐,才会获得和石书记见面的机会。

  当年让刘和光加强和江东省交流合作,尽可能卖一些人情给石书记,也是提前为自己布局。

  没想到李维民居然把这事给干了,他对自己也太好了吧。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和光主动把这个机会让给了李维民。

  毕竟李维民现在是副阁,把彼此的关系弄得更加牢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当然,对祁同伟来说,是谁推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人生最大的机遇到来了。

  ……

  大约十几分钟后,门外出现了动静,李维民和祁同伟明白,是石书记到了,赶紧起身迎接。

  与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阁老相比,石书记显得更加干练、硬朗,隐隐透出一股锋芒。

  进门后,石书记当仁不让的先坐下,李维民也跟着坐下,祁同伟却站的挺直。

  “小祁同志,你站着干什么,不要这么拘谨。”石书记一边说,一边抬手做了个“坐下”的动作。

  “维民,我早听说了不少小祁同志的事迹,但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今天算是得偿所愿。

  他不仅工作做得好,人也体面,确实不错,你能为国家培养这么一位出色的青年才俊,必须记上一功。”

  “呵呵,我可不敢冒功,小祁是和光同志培养起来的。”李维民笑着回道。

  “而且他自身也十分优秀,被我调到汉南的时候,已经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毫不夸张地说,在我见过的所有七零后干部中,他是最出色的。”

  “小祁同志,你的几位老领导,对你的评价都很高嘛。”石书记看向祁同伟。

  祁同伟注意到,话里有“几位”和“都”字。

  很显然,替自己说了好话的,应该不止李维民与刘和光,其他老领导里,还有谁能和石书记说上话呢?

  “石书记,我是有一点点小成绩,但主要靠的是蒸蒸日上的国运,以及各位上级领导的支持,个人的贡献不足为道。”

  “谦虚。”石书记笑了笑,对李维民说道:“维民,我有一些话,想和小祁单独谈谈。”

  “好,我那里还有件事情要处理,先行一步。”李维民非常自觉的起身离开。

  ……

  “小祁,你是汉东人,这两年汉东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民营企业,叫华起科技集团,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祁同伟心里暗自庆幸起来。

  类似的场景,前几年也出现过一次,当时对面坐着的是李维民,自己把玻璃杯厂的问题说清楚后,才受到重用。

  如今石书记也要如法炮制了。

  多亏自己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早就把局面收拾干净了,否则可能会多生事端。

  “石书记,实话对您说吧,我不但知道华起科技的存在,而且和这家公司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华起科技是在汉东省吕州市经开区挂牌成立的,当时我是经开区的管委会主任,而该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叶飞,是我的好朋友。”

  “噢?”石书记对祁同伟的坦率感到有些意外。

  “你能详细的说说叶飞这个人吗?”

  “好的,叶飞是一名退伍军人,老家在汉东省金山县红山乡紫溪村,十三年前,我在紫溪村当驻村干部,和他相识。

  当时我在村里发展特色农业,遇到了一些阻力,他不仅在工作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还曾经救过我两次。

  如果没有他舍命相救,我早就遭遇不测了,事后,我和他结为了异性兄弟。”

  “他一个退伍军人,学历应该不高吧,怎么有能力创建这样一家优秀的科技公司?”

  祁同伟回道:“不瞒您说,是我让他干的,华起公司的基础构架,以及很多重大决策,也都是我的意思。

  当然,叶飞本人也非常上进好学,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已经具备了经营一家大型公司的能力。”

  “照这么说,去年华起科技和米国平果公司之间,那场震惊全球科技界的商战,也是你在背后策划的?”

  “没错,是我一手策划的。”

  听完这话,石书记微微叹了口气,闭上眼沉默了一会之后,才面无表情的说道: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才是华起科技真正的幕后老板?”

  “不是。”祁同伟摇了摇头。

  “我和我所有亲属,在华起科技都没有任何股份,也从没有拿过分红,甚至连咨询费也没有拿过一分钱,完全是无偿的替他们出谋划策。”

  “噢?”石书记睁开眼,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华起科技现在的市场价值,恐怕已经超过千亿了,这么大一笔钱,你难道不动心,图的又是什么?”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信,但我真的没有动心。

  当官不能想着发财,我选择走仕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国家人民做贡献,否则的话,我当初完全可以弃政从商。

  更何况,我通过炒股,已经合法赚到了数十亿的财产,几辈子都花不完,还要华起科技的钱干什么?

  之所以帮助叶飞搞这个公司,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为了报他的救命之恩。

  第二,是想改变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落后现状,为科技强国、科技兴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石书记,我之所以把这家公司取名为华起科技吗,就是希望能通过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突破,来帮助我们华国再次崛起。”

第443章 多年布局终见成效

  此时的石书记,发现自己小瞧了面前这位年轻人。

  按照他原本的想法,祁同伟工作能力突出,经济建设能力强,口碑也不错,是个好苗子。

  只要能撇清和华起科技的关系,便可以尝试着招揽过来。

  先踏踏实实的培养、锻炼几年,等时机成熟了,就让他像李维民、刘和光一样,坐镇某经济发达省份,应该可保十年无忧。

  但现在看来,祁同伟志存高远,大局观也非常惊人,若仅限于一省一地,恐怕是屈才了。

  如此优秀的人才,必须牢牢抓住,为我所用。

  “小祁,你的想法很好,但我国在科技领域,起步比西方晚了两百年,即便是现在,也还有几十年的差距,要想抹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实事求是地讲,差距确实很大,这条路走起来绝不会容易,但再不容易,也必须要走,因为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你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很简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这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资源的基础上。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出生率的下降,人口红利迟早会消失。

  如果继续以粗放型的低端制造业为主,我们将失去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优势,不可避免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首节上一节271/3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