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第218节

  “唉,两个憨货。”祁同伟忍不住摇了摇头。

  打虎亲兄弟,坐牢父子兵。

  这回,真的要一家人整整齐齐。

  集体团灭了。

  ……

  大约二十分钟后,楼内的战斗宣告结束。

  戴家老三和老四,被双手反铐押了出来,和他们的父亲和两个哥哥,一起关进了带钢丝网的防爆警车里。

  特警们还搜出了六十八枚自制汽油弹。

  假如只有一枚,而且没有使用,那罪责是不重的,最轻只是拘留。

  但自制汽油弹的数量如此之大,性质就恶劣了,可能已经涉嫌非法制造爆炸物和危害公共安全罪。

  戴久林怕是要在牢里待上很长时间。

  另外,他的老婆和大儿媳也被带了出来,送到了妇联,好吃好喝的供着。

  紧接着,拆迁队的挖掘机开始进场,三下五除二,就将戴久林家的四到七层,以及所有违章建筑全部拆掉。

  剩下的三层,是他们的合法财产,暂时先不动,静观其变。

  反正,后续的土建工程已经从另外一侧开始动工,也不急于一时。

  祁同伟甚至还很贴心的找来工程队,在他们家三楼楼顶搭了雨棚,做了防水,免得落人口实。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基本已经尘埃落定,只等戴家人松口,拆迁工作就能彻底完成。

  当然,这种工作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一些意外麻烦。

  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戴久林的老婆又从妇联跑了。

  硬是给这次事件,平添了一个小插曲……

第361章 爱管闲事的沈老

  沈老的全名为沈有道,八十年代后期,曾经担任过梅关地区行署专员。

  我们国家有很多地级市,刚解放的时候都不叫市,而是叫行政专区,后来又改叫地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撤地设市。

  行署专员排名第二,仅次于地委书记,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正厅级干部。

  沈有道是当时汉南省委书记的得力干将,本来有机会成为副省级干部的,但因为省委书记突发重病,提前卸任,他的仕途也被耽误了。

  最终在正厅级岗位上退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刚退休那会,沈有道还挺想的开,每天钓鱼遛鸟,题字作画,也算悠然自得。

  可没过多久,就觉得不得劲了。

  尤其是省委干休所大院里的一些人,把他的称谓从“沈老”变成老沈,更是令他心里极不舒服,甚至还大病了一场。

  说白了,还是犯了恋权恋名的毛病,无法适应退休后身份的转变。

  病好后,沈有道开始管起了闲事,到处体察民情,帮老百姓打抱不平。

  他虽然没有实际权力,但影响力还是有的,不少老同事和旧部下都会给点面子,大问题解决不了,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依然不在话下。

  久而久之,外界对沈有道的看法,出现了两极分化。

  领导干部们嫌弃的要命,像见到瘟神似的避之不及,而老百姓们却对他十分崇拜,说他是“沈青天”。

  这一点,和汉东的陈岩石颇为相似。

  沈有道的老伴虽然不太认同这种行为,但她也知道,沈有道不爱钱,只看中权力和名声。

  如今权力没了,如果再不让他赚点名声,恐怕会憋出病来。

  既然他乐在其中,连身体和精神都好了很多,干脆不劝了,听之任之吧……

  戴久林是在沈有道担任梅关地区专员的时候,和他认识的。

  当时梅关市民广场这一带,还是城乡结合部,有个叫南湾的村子。

  戴久林响应政府号召,率先种植平菇脱贫,并成为万元户,受到了沈有道的接见。

  几年前,戴久林家的房子刚建起来,就被有关部门盯上了,要求拆除三层以上建筑,他便跑到沈有道那里去诉苦。

  说自己儿子多,实在是没有办法,如果只建三层楼,家里根本住不下,以后娶老婆都娶不到。

  沈有道见他说的可怜,便打电话给梅关市委书记朱文龙,帮戴久林说情。

  这种小事,朱文龙不好去驳沈有道的面子,干脆让相关部门算了。

  后来戴久林能够长期无证经营出租屋,而一直没人去管,也和沈有道的这个电话,脱不了干系……

  戴久林老婆春香,按照事先约定,把事情经过添油加醋的说了一番。

  沈有道听完后很生气。

  “这个祁同伟,身为一市之长,怎么可以这样胡作非为,不尊重老百姓的合理诉求,搞强制拆迁也就罢了,怎么还能把你一家人全都抓起来呢。

  春香,你放心,这事我管定了,一定给你们全家一个满意的交待,你赶紧回去守着房子,等我的消息吧。”

  春香走后,沈有道立即拿起电话,想要打给梅关市委书记王凡,却被老伴拦住了。

  “我的沈老,之前管那么多事,我从来不跟你唱反调,但是这次不行,对方是市长,你得罪不起。”

  “市长怎么了,我十几年前就是梅关行政专员,还怕一个后生小辈?”

  “什么后生小辈,人家明明是如日中天好吧,你一个退了休的老头子,无职无权的,何必要和这种实权派过不去。

  而且我看这个春香,说的话也不能全信,你小心被她骗了。”老伴做为旁观者,显得比较清醒。

  只可惜沈有道当局者迷许,压根听不进意见,硬是把电话打给了王凡。

  王凡哪里敢接招。

  嘴上说的好听:沈老放心,梅关市委一定会认真调查此事,等调查完毕后,会向您汇报的……

  忽悠一通之后,王凡挂了电话,去找祁同伟通气。

  “这个沈老,退休多少年了,现在多少岁?”祁同伟问道。

  “他是在省里退的,具体几年不太清楚,年龄大概七十左右。”

  “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消停,真是吃饱了撑的,不理他就是了。”

  王凡见祁同伟没把沈有道当回事,善意的提醒道:

  “祁市长,还是小心一点比较好,这些退休高干,虽然成不了事,但是能坏事。”

  “谢谢王书记的关心,我自有分寸。”

  祁同伟依然没有将沈有道放在眼里。

  一个从正厅级岗位退下来的干部,而且退居二线的时间已经长达十年以上,还能有多大的能量?

  竟然跑来管我这个实职正厅的事,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

  真是倚老卖老……

  当然,通过两次棚户区拆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怪象,也让祁同伟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活不好干。

  太费时费力了,而且吃力不讨好。

  因此,他决定不再亲自管理棚改工程的具体事项,把这些全都交给手下人去办。

  反正局面已经帮他们打开了,要是还做不好工作,那就是能力问题了,直接换人,让能干的上。

  ……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梅关市下一年度的GDP增长50%以上,基本已成定局。

  所以,祁同伟打算暂时缓一缓,不再推动重大工程项目。

  毕竟梅关的经济底子摆在那里,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又不能搞重工业,发展上限不高。

  如果一下子把重大项目都干完了,后续增长空间就将变得非常有限,搞不好还会出现经济滑坡的现象,严重拖累政绩考核。

  梅关市委市政府下一次换届,是在07年初。

  假如05年和06年连续两年增长50%,可以让梅关GDP从280亿涨到630亿。

  假如05年增长100%,06年增长10%,同样也能让梅关GDP增长到大约620亿。

  数据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在祁同伟的政绩考核上,第二种会吃很大的亏。

  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趁此机会,认真发展特色农业,让山区老百姓的腰包都鼓起来。

  老百姓的兜里有钱了,就可以带动消费和房价上涨,给政府带来大量的税收和财政收入,然后再加大投入市政建设。

  市政建设完善了,土地又会增值,政府可以从银行里贷到更多的钱,修桥做路,补贴医疗教育,惠及民生。

  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千万不要以为,那几十万亿城投债,都是因为修桥做路和市政工程欠下的。

  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完全可以对冲上述支出。

  导致巨额债务的真正原因,是在这些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着各种猫腻,以及无序规划和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

第362章 农民致富规划

  梅关的地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这点和祁同伟的发家地紫溪村差不多。

  如果再除去境内那些五百米以上的高山,几乎就是放大了上千倍的紫溪村,最适合的产业,便是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

  祁同伟正好擅长这个,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

  祁同伟甚至怀疑,自己到梅关当市长,是李维民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他希望自己能把紫溪的成功经验用在梅关,带领几百万山区人民脱贫致富。

  事是一样的事,人也是一样的人,但祁同伟现在的位置却大不相同了。

  不可能再像当年那样,撒着脚丫子在山上到处跑,寻找一切可能的商机,再把投资商一个一个拉回来。

  而是要总揽全局,给梅关几百万亩可用于开发的山地面积,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

  数据显示,梅关全市一共有152个乡镇,2536个行政村,自然村不计其数。

  全市有520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52亩,人均林地约六亩,其中可用于发展经济的低山坡地约为人均1.5亩。

  99%以上人口为汉族,另外有20余个少数民族,总人数近四万人。其中有一个畲族乡,其他少数民族则以村落的形式,散布在山区之中。

  祁同伟找来分管农林的副市长夏春秋,以及农业、林业、民政等单位的领导,调集了大量资料,听取了大量汇报,最终提出了一个初步计划:

  依托梅关丰富的山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大力开发食用油、茶叶、食用菌、竹木制品、果树、蔬菜、中药材种植,以及畜禽、蜜蜂和水产养殖等等

  食用油还是以山茶油为主,论地理和气候环境,梅关比金山县更适合油茶树的生长,产量也更高。

  当然,这里并没有大面积成片的野生山茶树,要想规模化生产,必须重新种植,起码要几年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茶叶方面,汉南省没有碧螺春那样的名茶,甚至在同纬度地区,也没有特别出名的茶叶品种,强行引入无法保证品质。

  因此,只能种植效益不高的普通品种,至少比种地要强。

首节上一节218/3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