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副职加天赋 第128节

三日后,会试放榜,宋福禄高中会试第一名,由解元公升级成为会元公。

收到消息以后,这群诋毁和嘲笑过宋福禄的文人一片死寂,只觉脸上被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

松竹馆已经成为喜庆的海洋,整个松竹馆都在为宋福禄庆贺,甚至还专门举办了会元大会,邀请整个京城的文人前来为新会元庆贺。

年过五十的宋福禄老当益壮,陪着花魁们玩起了捉迷藏,只要被会元公抓到的花魁,都要无条件满足会元公一件事情。

对此诸位花魁也是期待不已,因为迄今为止但凡被会元公睡过的姑娘,都能够获得赠诗,只要能够成为会元公的入幕之宾,那就意味着一位千古名妓的诞生,哪个花魁不想如此呢。

可惜会元公洁身自好,而且眼光极高,见过这么多花魁,看过这么多清倌人,居然就相中了两个。

为了能够成为第三个,花魁们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会元公,或者舞姿、或者歌唱、或者琴艺、或者体香、或者特殊能力……当真是千娇百媚各具特色,让人欲罢不能。

宋福禄差点连之后的会试宴都给忘了,多亏了柳颖儿提醒,这才匆匆赶往文昌阁。

会试宴是当朝宰相举办的,作为会元的宋福禄可谓重中之重,若是他不去的话,肯定会被宰相记在心里,殿试就要危险了,甚至连前程也危险了。

在宋福禄参加会试宴的时候,关于他高中会试第一,成为会元公的事情也传到了唐县冰湖镇。

收到消息的唐县立即轰动,李家更是张灯结彩,立即办起了流水席,庆贺李家数百年来第一位会元公的诞生。

李家老太爷更是哭的涕泪横流,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跪了一夜,向列祖列宗汇报李家的盛事。

作为李家的老太爷,也是李家的家主,他是有资格分享这一份荣誉的,在外界看来也是李老太爷治家有方,家族中才有会元公诞生。

这既是宋福禄的荣耀,也是李老太爷的荣耀,更是整个李家的荣耀。

若非如此,李老太爷也不会激动成这样,就连县老爷也亲自前来拜访李老太爷,赠予了大批的礼物,感谢他为唐县培养出来一位天下会元。

大同郡的郡守、伊州的太守也先后送来礼物,这些礼物同样有李老太爷一份儿。

宋福禄的两个女儿李娟中和李盼中也被众人捧到了天上,两个女儿连夜来到爷奶的坟前,向他们汇报这件事情。

至于那两个不孝的玩意儿,宋福禄取得的成绩越辉煌,他们两个就越是落魄,已经沦为大同郡的笑柄,双双变成了光棍汉,无人再给他们介绍姑娘。

原主的愿望已经被宋福禄完成了大半,光宗耀祖、流芳百世、风流才子……原主能够想到的,基本上就要达到极限了,就连原主想不到的,宋福禄也帮他完成了。

感受着原主灵魂的愉悦和快乐,宋福禄微微一笑,此方世界的自己还真是有趣,除了呆一点儿,别的都算不错,属于标准的乐国古人了。

能够帮他完成愿望,也算没有耽误时间。

接下来只差殿试了,若是殿试还能够拿下第一的话,那就是连中三元,乐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必然能够把原主的愿望完成到极限。

殿试在乐国的奉天殿举行,这里也是举办早朝的地方,但是为了给殿试腾地方,殿试之日并不开早朝。

殿试距离会试只有半个多月,可以说是紧挨着,很快就来到了殿试之日。

不但皇帝皇后亲临奉天殿,就连文武百官也来到了奉天殿,想要一睹新科进士们的风采,顺便也看看有没有机会拉拢几个,特别是殿试魁首的状元。

会试录取五十人,对应着乐国的五十个行省,平均下来一个行省只录取一名进士,可见其几率之低。

正常情况下一个行省足足有近千万百姓,千万录取一个,还是三年录取一次,进士的含金量就不用说了,远远地超过了前世的高考状元。

每一位进士若是出仕做官,最低也是从六品开始,甚至最高的有从四品开始的,文官中最顶尖的那一批,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

看着远远而来的进士们,乐皇、乐后、满朝文武也忍不住连连点头。

“最前面的那位便是今科会元李文华吧,果然文采飞扬,华光溢彩,虽然已经五十多岁,却还是老当益壮精神抖擞。”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句诗写的真好,应是写出了李会元的一生行事。”

“比起上一届的进士们,这一届的进士更加有精神,看起来也威武了不少,特别是领头的李会元,谁能看出来他已经五十二岁高龄。”

“听说李会元从院试结束就一直待在花楼之中,迄今已经快一年了,果然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哈哈。”

……

即便是在众多进士当中,宋福禄也是最显眼、最出彩的那个,满朝文武的目光基本上都落在他的身上,就连乐皇和乐后也特意关注了他片刻。

等到进士们山呼万岁之后,便有执题太监抬着宣纸牌来到奉天殿最前方,将题目亮了出来。

“先天之才与后天之学,孰轻孰重?”

殿试只有一道题目,考试时间是一天,当天出卷当天出成绩,由文武百官和乐皇乐后批阅。

奉天殿已经准备好了笔墨纸砚,五十位进士各自落座,开始看题。

看完题目,宋福禄微微一笑,下笔就开始写了起来。

这样一道题目,刚好对应着一首千古名篇,还真是巧啊。

不过宋福禄的脑海中可是记了不少前世的千古名篇,就算这一首对不上,也可以选择别的,只能说博学多才的人有优势。

伤仲永!

这是宋福禄给出的答案,千古劝学名篇,从古代流传到了现代,成为教育史上必背的篇章之一,被很多文坛大佬所推崇。

“清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关于伤仲永的故事,唐县有类似的神童,不过并不叫这个名字,宋福禄所用的为化名,这也是文坛所允许的。

文坛的很多故事本就出自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并非完全照搬现实,否则文坛就没有那么多好作品了。

看到宋福禄下笔如有神,原本想要出去外面等待的满朝文武都有些讶然,纷纷来到附近围观,看到宋福禄所写的文章,一时惊讶不已。

“虽然还没有写出全文,但是这字是真的好,丝毫不逊色于名家之作,而且自成风格,简洁明了,不愧为会元公。”

“我似乎已经嗅闻到了千古名篇诞生的味道,字字句句简练干脆,而且描写的栩栩如生,能够把殿试考题写到这种程度,李文华真了不得也。”

“已经两段了,不知道第三段该有多精彩。”

……

宋福禄执笔继续,写出了这篇劝学散文的最后一段。

“安之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落笔,文成,看完最后一段,满朝文武都为之一滞,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距离殿试出题还没过去半个时辰吧,宋福禄就写出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说一声才思敏捷都有些贬低了。

面对这样一篇千古劝学文,满朝文武都暂时安静下来,一个个死死地盯着伤仲永说不出话来。

乐皇乐后也看出了异常,纷纷从上方下来,也来围观这篇伤仲永。

片刻之后,乐皇瞪大了眼睛,拍掌而呼道:“好文,好字,好劝学……此文一出,劝学文魁首当之无愧,李状元大才也!”

乐皇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是很不错的,立即看出了这篇散文的精彩之处,忍不住连连赞赏,直接将其定为第一,更是称宋福禄为状元,可见他对这篇劝学文的喜欢和赞许。

对于乐皇这番话,满朝文武无一反对,显然在他们看来,这篇劝学文也有资格位列第一,至于别的进士还没有开始做题这件事情,重要吗?

第251章 三元及第

看着周围一些面带不忿的进士,宰相刘成摇了摇头,亲自走上前来,附和乐皇对伤仲永的点评。

“李状元的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做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而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可谓罕见”

身为文官之首,宰相刘成的话一出,便让小部分面带不忿的进士脸色一变,连忙低下头去。

随着乐皇、宰相先后发声,其他人也紧随其后,表达了对伤仲永的赞赏。

“李状元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劝学之意,婉转切至。为子弟者所宜诵。然学何学乎,宜先辨志矣。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子弟,宜悬为座右篇铭。”

“状元之文,以盘折胜。末段用天人比较,极言天之不可恃。天不可恃,恃学耳。仲永唯不学,所以并没其天。逼进一层,即无天资,复不恃学,并众人亦不得为。造语极危惊,又极精巧。”

“受于天者不甚相远也,能亲师取友,则愚可明而柔可强也。不能亲师取友,所谓明强者几何矣。天地生材难,成材尤难,独仲永也乎哉!”

……

满朝文武尽皆夸赞,再无进士觉得自己能写出比宋福禄更好的文章,虽然他们还没有开始写。

这也是乐国科举上最快诞生的状元,殿试才刚刚开始,宋福禄就已经被皇帝皇后和满朝文武钦点为新科状元,如此待遇也是乐国史上唯一的。

为了不打扰其他进士考试,乐皇亲自带着宋福禄离开奉天殿,逛游附近的御花园,满朝文武紧随其后,还在拿着宋福禄的文章赞不绝口。

路上乐后忍不住道:“听闻状元公擅写诗词,不知道能否为本宫写一首诗词?”

看着满脸期待的乐后,还有旁边同样期待的乐皇,宋福禄觉得就算不为了自己考虑,总要为原主的两个女儿考虑,这首诗自然是要写的。

稍微想了想,宋福禄就笑道:“娘娘钦点,焉能不从,刚刚想到了一首好诗,就是怕陛下会生气,不知该不该写出来?”

“陛下会生气吗?”乐后看了过来。

乐皇笑道:“不过是一首诗词而已,爱卿尽管写,朕绝不会生气。”

很快笔墨纸砚准备妥当,满朝文武纷纷围了过来,满怀期待之色。

宋福禄执笔而写:“乐皇年少思倾城,御宇多年求不得。”

看到这第一句,宰相刘成脸色微变,就想要阻止,这不是说乐皇年轻时候喜好美色吗,小子你真敢啊。

不过却被乐皇拦阻,满脸笑容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李状元说我年少时爱好绝色佳人,并没有什么过错。”

“陛下圣明。”刘成等人齐齐行礼,继续往下看,旁边的乐后倒是掩嘴一笑,瞥了乐皇一眼,似乎在说李状元说的极是,你不就是喜好美色吗,而且有了新欢忘了旧爱,已经好些天没有主动来自己那里了。

宋福禄继续往下写:“白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无人识。”

看到这一句,乐后微微一笑,这说的不就是自己嘛,果然是为自己而写。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后面的宋福禄没有再写,这几句已经足够,看完最后一句,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乐皇乐后,陷入了沉默。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乐皇鼓掌而叹:“李状元真大才也,最后一句可谓是把皇后写到了极致,而且恰当至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好好好,当赏黄金万两、名马三匹、锦绣十车……”

“多谢状元公,真是抬爱了。”乐后显然也极其喜欢这首诗,竟是亲自向宋福禄道谢,看着这首诗的眸子都要放光了。

此诗简直写到了她的心坎上,尤其是最后一句,太合她的心意了,把她写的也太好了。

此诗一出,六宫嫔妃再无资格与之对比,这是一首千古名篇,从其落笔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了。

无论是乐皇还是乐后,抑或是满朝文武,同样没有想到宋福禄还能够写出这样一首千古名篇,能够把乐后写到这种程度。

原本对宋福禄还有点儿意见的乐后白宁,因为这首诗喜笑颜开,不但对宋福禄再无意见,也赐予了不菲的宝物,宋福禄殿试第一的位置再也无人动摇。

很快殿试结束,宋福禄不出意外拿下了第一,至于排名第二的榜眼和探花,其所写的文章与宋福禄根本没得比,差距真的太大了。

看过宋福禄所写的伤仲永,其余进士个个叹服。

成为状元以后,需要夸官三日,这也是每一位进士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之一。

所谓夸官三日,便是指皇帝在奉天殿传胪唱名,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以后,状元带领诸位进士拜谢皇恩后,要到皇宫左门外观看张贴金榜和回家的过程。

宋福禄的老家冰湖镇距离皇宫太远了,自然不可能跑那么远夸官三日,所以只能暂时以松竹馆为家,这也是很多家在外地的进士正常操作。

收到消息的松竹馆也会第一时间派人迎接,给予极其隆重的欢迎。

宋福禄作为殿试魁首,自然由他率领众多新进士看榜,吏部尚书会亲自给状元插花、披红绸,新状元骑上御赐的名马,走过天街,以示皇恩浩荡,这也是金殿传胪的仪式。

由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便如同鲤鱼跳龙门,马上成为天下闻名的新权贵,所以皇宫左门又被称之为龙门。

首节上一节128/4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