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开局夺舍冥河,以杀证道 第371节

这其中,少不了六国余孽作祟。

对于这些不断蹦的臭虫,嬴政根本不放在眼里。

大秦一统天下,大势已成,可不是这些人随意传播两句流言蜚语就能动摇的。

江山初定,百废待兴。

好在秦朝之前就经历过改革,有着丰富的经验。

政治上,

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地方设郡县制,官员通过科举选拔。

经济上,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此举大大方便了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天下的百姓受益,因此逐渐开始对秦朝归心。

处理完这些,

在对待诸子百家的问题上,嬴政思虑半天,还是决定找夫子商议。

庭院之内,

嬴政和孔丘对坐品茶。

在两人前方的空地上,大秦太子扶苏身着劲装练武。

手中大刀挥舞,拉出阵阵呼啸破空声。

原本好好的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此时无比悍勇、粗俗。

看着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的儿子,

嬴政不由嘴角微抽。

不过对于扶苏这种转变,他还是十分高兴。

“苏儿之前如此文弱的性子,倒是让我有几分担忧,怕他不堪重任。”

“如今多了勇武之气,却是正好。”

“劳烦夫子教导。”

孔丘拿起一杯茶,笑着说道。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打江山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丢江山却只需要一个败家子。”

嬴政道:

“夫子此言夸张了,以扶苏的才学,不至于此。”

孔丘心中呵呵一笑。

扶苏确实不会,但你的另一个儿子胡亥却在历史中把秦国败没了。

谈论一阵,

嬴政便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孔丘缓缓将手中的茶杯放下,淡淡的问道。

“诸子百家,盘根错节,势力庞大,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理?”

嬴政吐出冰冷的话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嬴政看来,

诸子百家曾经帮助过列国反抗自己,自然都是逆贼,要斩草除根。

同时,

自小接受儒家教育的嬴政,自然更偏向儒家。

他觉得大秦有儒家就够了。

毕竟讲道理可以跟你说《论语》,不讲道理跟你说《抡语》。

王道加霸道,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学说吗?

谁料孔丘却直呼:

“小了,这格局小了!”

嬴政皱了皱眉,心中十分的不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么做对儒家最有好处。

没有了百家做对手,儒家便能成为当世第一大学说,占据统治地位。

只能拱手道:

“还请夫子赐教!”

孔丘面色严肃,语气深沉的说道。

“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此法对大秦不利,对天下亦不利。”

第354章 以儒为尊、承道书院

嬴政闻言,神色顿时严肃了起来。

“还请夫子言明!”

孔丘语气悠悠,并未直言,反而讲起了上古之事。

“无数元会之前,巫妖两族争霸。”

“那时候的人族还并不是天地主角,实力弱小,备受欺凌。”

“此时武祖出世,他创立武道。”

“自此人族皆能踏上修炼之路,武道昌盛,人族也凭借武道崛起。”

“当初武祖发下大愿,愿天下人人如龙。”

“是以我人族当今,无论贫贱富贵,只要你想,便能找到修炼的法门。”

嬴政面露敬佩之色。

“武祖真乃大丈夫也,令人敬佩。”

孔丘满脸赞同。

“没错,武祖那绝对是风华绝代,冠绝整个洪荒的存在。”

一本正经,丝毫没有自己夸自己的羞耻感。

话归正题,

“罢黜百家,斩断了天下人更多的选择,独尊儒术,一家独大,实际是思想的禁锢。”

孔丘仰望苍穹,悠悠说道。

“老夫创立文道,便是希望能像武道一般,使得天下人人如龙。”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此这般不只是为了天下,也是为了儒家本身。

历史上,

儒学一家独大,被历代统治者认定为正统思想。

然而却逐渐畸变,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真君子不见,祸国殃民的伪君子却遍地都是。

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统治者需求,

但也少不了因为没有对手,而妄自尊大的毛病。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有竞争才会有危机,有危机才会有自我鞭策的动力,才能不断发展。

嬴政沉思良久,

起身对着孔丘恭敬地一礼,万分感慨。

“夫子大义,嬴政佩服。”

为天下人族之利益,舍弃自己一家之利益,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此举是为国为民为天下。

一番思索后,嬴政放弃了自己原本的打算。

“既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取,那便以儒为尊,百家并起。”

孔丘点头称道:

“善!”

…………

秦王宫,

嬴政在殿内召见了扶苏和胡亥。

“孩儿拜见父皇。”

看着英气勃发的扶苏,嬴政面露满意之色。

但看到仿佛多动症一般,不动就难受的胡亥,嬴政的脸色沉了下来。

“扶苏、胡亥,”

“你们明日便去承道书院报到,参加考核,跟随夫子学习。”

胡亥的小脸顿时垮了下来。

他一点也不想去什么书院,更不想面对那个儒家夫子。

那个糟老头子坏的狠。

要不是他,自己怎么会遭到扶苏的大逼兜。

扶苏却一脸兴奋。

“父皇,”

“就是夫子创立的那个包罗万象,容纳百家的承道书院?”

嬴政点头道:

“没错。”

“不过朕可不会为你们开后门,你们的身份在那也不管用。”

首节上一节371/5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