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我,东海龙太子,拜师菩提 第17节

樵夫一怔:“一个故事?”

第二十三章 尘埃

“是的。”

敖青说道:“前辈之前说,山中所住之神仙,名为菩提祖师。这让我联想起了一个故事。传说,老君西出函谷,化胡为佛,释迦牟尼看到老君在西方的传道布法,也受到了启蒙,于是就在一棵菩提树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觉悟成了佛陀。”

樵夫微微点头。

这件事情,不是什么秘密。三界中甚至很多凡人都当成趣事,口口相谈。

而樵夫身为菩提祖师的弟子,更加明白,这其中因果。

但是,这跟“求道路”有什么关系?

不待樵夫询问,敖青便说道:“传说佛祖乃无垢身,那菩提树,亦是无尘无垢。但是一颗凡树,怎能无尘无垢?所以我在想,定然是因为有人时常拂拭菩提树,其方才无尘污垢。佛祖也当是如此,佛祖本是一个凡人,岂能是无垢身?他定然是以菩提树为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樵夫再次点头:“此话有大道理也。”

南海中,观音菩萨也不自觉颔首。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世人都以为佛祖出生无垢。事实上,很多圣人、神圣,甚至是人间帝王,都有类似的传说。

但是,真实的他们,也并不是出生即是通明一切,知晓一切的。

都是后天的努力,才一步步,有了如此之成就。

时时拂拭。

这是一句简单,但却难以做到的道理。

若是凡人都能够做到如此,那世间或许便不会如此浑浊了。

然而。

这和“求道路”,还是没什么关联吧?

樵夫用疑惑的眼神看向敖青。

敖青继续说道:“可是既然是人,肉体凡胎,就一定会惹上尘埃。即使勤加拂拭,也只是不断反复的过程。永远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所以我便在想。若肉体凡胎不得清净,那魂魄呢?人的魂魄先天而生,本就是最为纯粹的存在。若看破本质,洞悉‘菩提’,则自无尘埃污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轰!

此话一出,顿时,犹如晴天霹雳一般!

樵夫先是一怔,旋即不由哈哈大笑了起来:“好悟性,好悟性!”

南海观世音菩萨,也终于明白,为何敖青能够走完“求道路”了!

因为,这“求道路”,看似是通向“大道”,实则,是通向“菩提祖师”。而菩提祖师何以成道?便是因为“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句偈子,几乎可以将菩提祖师悟道之前,通明菩提心的经历,完全概述出来了。

而所谓的“求道路”,也是如此。

路本身,有阻碍,有限制,有“尘埃”。永远不能到达终点。这就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当敖青看到的不是路的本身,而是“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时。

路的实质,就会被揭露出来。

终点就在心中,就在眼前。因此,哪有什么限制,哪有什么阻碍,又哪有什么“尘埃”?

因此,终点就在敖青的身前!

这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

敖青才能够度过求道路。

或者说他度过的并不是真正的求道路,而是,菩提祖师的……心路!

菩提心路!!

观音菩萨站起身来,目光仔细向敖青看去。

这道理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绝非一般人能够领悟的。

别的不说,就说仅凭“佛祖觉悟”这个故事,就能够看出“山是山,水是水”,“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的道理,就已经很难得了。

何况,此子竟然还用两句简明的佛偈,给这般清楚地概括了出来!

甚至,以此发现,并且度过了菩提心路!

这已经不再仅限于是“佛性深厚”了。

不过,就在观音菩萨,打算再观看一番时。忽然,那霞光一隐。

观音菩萨的眼中瞬间浮现出了一重重云雾。再也看不真切方寸山内部的景象。

她的“天眼通”,竟然被菩提祖师遮挡住了……这?

观音菩萨不禁一怔,旋即有些无奈地苦笑了起来。看来,这祖师也知道自己动心了。

不过也不怪自己动心。要怪,就怪这敖青,实在是一块难得的璞玉。

现如今,菩提祖师遮蔽自己的视野。就是说,他已决定收此子入门了。

虽然还有两道考验,但那考验,就犹如第一道考验一样,更多的也只是“预期课”的成分更大了。

在考验中,更多的帮助敖青,巩固基础。就好像是璞玉在被雕琢之前,进行的温养。

因此,如果方才自己还有一些希望的话,现在,则几乎是没有希望再收徒敖青了。

“木叉何在?”菩萨忽然开口。

片刻后,那惠岸行者,便上前听命:“菩萨。”

菩萨说道:“我要去一趟灵山,领龙女向香水海之事,就交给你了。”

惠岸行者愣了愣,之前菩萨不是说,龙女佛性深厚,要亲自指点吗?

不过他也没细想,便轻轻点头,说道:“是,木叉知道了。”

观音菩萨交代了一番,便很快,以“神足通”向西方灵山往去。

她本不想因为收徒之事,去麻烦如来佛祖。

但是奈何敖青展现出的天资,太高了。

甚至菩提祖师都不让自己“窥探”了。

因此,就算不和菩提祖师争,她也想要将此事,告知给佛祖一番。

……

……

敖青对樵夫的这一番解释,倒也不是成心想要抄袭这神秀和惠能的“菩提偈”。

而且他所依靠的,其实也不仅仅只有菩提偈。其中还有着《庄子天下篇》、《道德经》和前世的一些哲学悖论。

这三者阐述的道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共同启发了敖青。

可以说,这些内容都是他在“求道路”上,不断地冥想重温,才总结出来的道理。

依靠着对这些内容的整合,敖青才从“求道路”上,找到了“菩提心路”,并且,抵达了“霞光”所在之处。

只是,对樵夫解释的话,自然会选择一个更接近“菩提祖师”的说法。

毕竟如此做,也能够给祖师,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嘛。

樵夫倒是不知道敖青想过了那么多的念头,他看向敖青,直到,眼前这小龙,十有八九就是自己的师弟了。

不过想起祖师的吩咐,他还是微笑说道:“小友,你的悟性让我很是敬佩呀。你看,连祖师,都对你赞赏不已呢!”

第二十四章 一座山

敖青一怔。

祖师?

他顺着樵夫的目光看去。

却见,那破碎以后的“求道路”上,一块块“碎片”,忽然化作了无数道流光,朝敖青的所在位置激射而来!

敖青还未有所反应,那无数道流光,便陡然间射中他巨大的龙首,进而迅速汇入到了他的脑海之中!

瞬间。

敖青感觉到了一道犹如醍醐灌顶般的清澈感!

他的头脑,似乎前所未有的通明。

过去的经验犹如成为了一张张清晰的文字,随意都可以在脑海中翻阅。

不仅如此。

敖青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在“流光”汇入到自己脑海以后,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力,记忆力,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难道说,这就是发现“菩提心路”以后的收获吗?

这也太丰厚了!

即使此次不能顺利拜祖师为师,仅凭这次收获,敖青都感觉自己有希望能够自行领悟龙族的“龙珠”修炼之法了!

不过敖青也没有太过激动,更没有因此,而打消拜师的念头。

既然仅仅是一条“菩提心路”,都能给自己带来如此巨大的收益。

那么,当自己真的成为祖师的弟子呢?

他看向那樵夫,龙首摆动:“多谢前辈!”

却见那樵夫连忙摆手:“勿要谢错了!这是你自己领悟出的碎片,本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而这求道路,乃是祖师安排的,你何须谢我?”

敖青道:“小龙敖青,希望前辈能指点明路,前往祖师所在,拜祖师为师!”

樵夫含笑道:“小友,我知道你想拜祖师为师,你的悟性,也的确是很难得的。不过,修道之路可不是只有‘悟性’的。悟性,毅力,道心。缺一不可。既然你想拜师,那便请上山吧!”

“上山?”

敖青一怔。

他看向那霞光所在之处那四面陡峭,高耸入云的“高山”。

那山峰,与其说是山,更似一个巨大的锥柱。其峰体为霞光覆盖,光浪好似蜃气,散发着玄妙与厚重的气息。

敖青一时有些无从踏足。

他正待询问,转眼间,那樵夫却消失不见了。

敖青顿时意识到了。

首节上一节17/23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