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打卡签到 第342节

这里可是宣府军政重地所在,等闲之人岂可擅闯?尤其是他们这会儿还在商议着大事,竟然有人出现在大厅之外。

门外的守卫难道都是瞎子不成?

顿时几名最靠外的官僚纷纷赶去门口去看,然后这几人的神色全都为之大变,一个个仿佛见了鬼一样,把厅堂内的众人都给吓了一大跳。

外头究竟是什么人,竟然把这几个人吓的如此大?

霍达皱了皱眉头,“咱家倒是要看看,究竟是何人作祟!”

作为镇守太监,霍达的份量之重,比之朱之冯也不弱多少的。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份量。

随着大明朝皇权日落,各地的军头已经日渐有不听凋零的情况出现了。这种局面之下,镇守太监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沦为空壳了。

因为太监们的权柄虚实,自始至终都是跟皇权紧密相连起来的。

霍达大步走到厅堂门口,目光落在王喜儿等人身上。整个人瞬间也是一懵逼,圆帽,皂靴,褐衫,这他么是东厂?

天啊,爷青回啊。

十多年了,东厂又出京了?

霍达整个人也懵住了。

而至于厅堂内的人等,在几个终于回过神来的官员叫出东厂两个字的时候,一个个也全都恍如在梦中一样。

自从今上登基,十六年了,厂卫固然没有被裁撤,内监也始终被重用,比如各地的监军和镇守太监,那是一样都不缺。

曹化淳、高起潜等权柄之大,比之先前的前辈们也不见逊色。

可要真正的说起风光来,他们比起天启年间的前辈来可真的差远了。

没有了厂卫厂卫没有被废,而是闲置,太监们就等于没了爪牙。不止太监们没了爪牙了,连崇祯帝对于大臣武也没有了震慑。

十多年里各种蒙蔽各种欺骗,崇祯帝吃了多少他自己清楚。

但这真怪不了别人,是他自己自讨苦吃。

你搞垮魏忠贤,与厂卫有什么关系?干嘛还要同时搞垮厂卫呢?

这就跟检c院院长和反t局局长也贪污了,你惩办他们可以,但不能取消检c院和反t局不是?

崇祯搞垮魏忠贤后,极大缩减了厂卫权力和职责,锦衣卫几乎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镖,东厂更是几乎荒芜,只有得到他示意的时候才能扑出去咬上几口?

所以皇帝对于官集团的控制力就更弱了,后者全然没有了任何顾忌。

有人举报谁谁谁给权贵送了礼,谁谁谁结党营私,搞自己的小团体,官集团一去查,一般就成了“查无此事”。

就跟袁崇焕送钱龙锡的礼一样,如果是锦卫衣去查会怎么样,天知道?这可是实名举报,举报人又不是疯子,没有证据怎么会去得罪那个权力比曾经的宰相还大的内阁辅臣钱龙锡啊。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崇祯就已经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

他自己的方针实行不下去,或者说是局势没有他认为的理想,对此,他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境,但是,屁股决定脑袋,集团利益决定代表人的行为,原来听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崇祯不断更换内阁六部大臣的行为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

没有了耳目和手脚的皇权根本无法控制百官。而百官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最富的人不用交税或缴很少的税,最穷的农民反倒要负担全国的主要税收,大明朝的财政不破产才怪。

这一切的原因,不能全都归类于厂卫,可要说与厂卫失势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那也是扯淡。

“哈哈,咱家还以为是哪个大貂档出了京城,原来是你王小哥。”

王喜儿那可是王承恩的义子,霍达从辈分上说自然是与王承恩一辈的,但也不敢小觑王喜儿,尤其是今天戴着圆帽,踩着皂靴,穿着褐衫的王喜儿。

“不知道今日此来是为何事啊?”

霍达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发颤,联想到此前朱之冯的话语,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厅堂里许多官员的心头更是一紧。

东厂都已经十几年没有出京了,如今出京,那所图之事岂会小了?多半皇帝是要借着大办通虏一案大发一笔横财,好解朝廷之难。

只有王承胤还坦然自若。

他是宣府总兵,通虏这事儿他肯定撇不清楚,他侄子还是张家口的参将呢,但也就是挨一顿训罢了。

他根本没想过崇祯会动他。

因为崇祯杀臣是很厉害,可对于武臣,行事可就收敛许多了。

别说他王承胤了,就是此前率先溃逃导致松锦之战明军大溃的太原总兵王朴,不也是几番斟酌下才问斩的么。

而其他的几个总兵,比如吴三桂、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都只是贬秩。

还有那左良玉,骄横自恣,拥兵自重,观望不战,坐视李自成打开封,打襄阳,坐视张献忠克武昌,早该死一千遍一万遍了,但还不是没事?

===第二百六十八章 叛徒必须死===

“这位就是宣府总兵王大人吧?”

王喜儿踏入厅堂,双眼电一样扫过众人,诸多武全都心中暗凛,下意识的就避过头去。

只有一身着绯袍,胸前补子绘着狮子的人昂然无惧。

此人必就是宣府总兵官,镇朔将军,王承胤了。

“正是本将。”

王承胤大刺刺的了手,在崇祯十五年关内关外两场大决战的失利之后,大明中央政权对于地方武将兵头的约束力,真心等同于无了。

一切全都凭武将的自觉,凭武将们的忠诚。

而王承胤那是老油子了,崇祯二年,黄台吉首次叩关南略,袁崇焕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在西北列阵,自己则在西面列阵以备战。

中午时刻,清军率先从东南面进攻,祖大寿率兵奋力接战,而王承胤却拔阵向南避战溃逃。

这人心中真的毫无半点忠心的。

而这样的货色在十几年后的现在赫然还能成为宣府总兵官,这不得不说是大明朝的悲哀。

王喜儿看着王承胤,冷冷一笑,道:“来人,给我将犯官王承胤拿下!”

首节上一节342/53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