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 第64节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则济猛,猛则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太宗一见,颇为高兴,对太子少师萧瑀说:“太子最近读书还行吧。”

“还行,就是有时候沉不住气,可能是年纪太小,没有别的孩子伴读的原因。”

“这事好办嘛”太宗指示萧瑀,“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年龄比太子大不了几岁,听说也都挺聪明,叫他们过来陪读就行了。”

“遵旨。”萧瑀拱手答道。

见承乾仍在摇头晃脑地读书,太宗满意地点了点头,和萧瑀一起到隔壁屋子说话。这间屋子也是承乾的课间休息室,西墙上挂的是尧舜贤帝图,东墙上挂的是宝剑弓箭,真是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太宗看了,感叹地说:

“将来国家好坏都在太子身上,要想方设法把太子培养成一个文武兼备的人。”

萧瑀心知李承乾小小的年龄,就有许多难以克服的毛病,但对太宗的期望之语,只有唯唯应声而已。

太宗伸手把墙上挂的弓拿过来,端详了一番,觉得还不错,对萧瑀说:

“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余张,自以为无出其上者,后拿将来以示弓工,弓工曰:‘皆非良材’。朕不知原因,但问其故。弓工曰:‘木心直,则木之脉理皆直,弓劲,发矢则直。此十数弓,木心皆未直,脉理皆斜,弓虽劲,而发矢不直,箭出则力差。’朕方悟。曩昔辨弓,自以为精,而实未精。能朕少历戎旅,以弓矢定四方,识弓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岂能遍知?”

萧瑀十分佩服太宗勇于求真的勇气,答道:

“陛下圣睿逾前圣,抚庶民如严慈,以辨弓不精,思及天下之务。陛下何不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内务省便可随时廷见,询问政事得失及民间疾苦。”

“甚好,甚好。此事由你来拟诏。”太宗高兴地采纳了萧瑀的意见。

望着鬓发斑白的老臣萧瑀,太宗感慨地说:

“武德六年以后,朕不为兄弟所容,后宫里一些妃子跟着李建成狼狈为奸,对朕阴行谮毁,太上皇惑其言,将有贬责,在这种备受猜忌的逆境之中,是卿给朕以支持,每每向太上皇固谏。”

“是啊,”萧瑀也深情地回忆道,“当时大臣们都看好李建成,纷纷向他靠拢,但臣觉得没有圣上您,大唐朝不可能这么快地建立。圣上文武双全,功与天齐,才是当之无愧的皇帝人选。所以说压力再大,处境再艰难,臣也要支持皇上。”

“卿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之臣也。”太宗由衷地赞道。

望着墙壁上的名人字画,太宗诗兴大发,说:“纸笔伺候,朕赋首诗赠给萧爱卿。”

萧瑀一听,喜出望出,急忙亲手摆好纸笔,请太宗题字。太宗擎笔在手,凝神沉思了一下,接着用他最擅长的“飞白”,唰唰唰写了一首诗——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写完后,太宗问:“怎么样?”

萧瑀己激动跪地叩头,抹抹老泪答道:

“得以侍明君,此诚为臣之幸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东花圃旁的一座大殿里,特意布置了一间月子房,医婆抱着杨氏妃的腰,产婆在下面汗流浃背地忙乎着,第一次开怀的杨氏妃则没人腔地叫着,一个女官按照规定在旁边念着长长的《净胎发祝寿文》。

“行了吗?我的娘嘞……疼死我了……”杨氏妃像要快死去一样,俊脸纸一样的煞白。

“行了,行了……”产婆望着冒出头的婴儿,一狠心,给接了出来。

三下五除二剪去脐带,一巴掌拍哭手中的婴儿,扒开两腿一看,产婆嘴咧得很大,高兴地叫起来:“皇子,皇子,是皇子!”

杨氏妃无力地抬了抬手,对旁边一个贴身老宫女说:“快,快报与皇上知道。”

老宫女磨磨蹭蹭不走,小声禀道:

“吴侍巾上午也生了一个孩子,是否一块儿上奏皇上?”

“什么?她也生了,生了个什么?”“生个女孩。”

“活该!”听吴侍巾生了个女孩,杨氏妃来了精神,撇着嘴说,“咱也用不着跟她换了,让她娘俩住在后院,有一顿没一顿地吃吧,也别管她了。”

杨氏妃也不敢说侍巾生了个公主非得上奏皇帝,但她言下之意分明不准老宫女去说。老宫女不敢拂主人的意思,只得唯唯地去了。但纸里包不住火,吴侍巾生了一个公主的消息到底传到了长孙皇后那里。皇后为人仁厚,就是一般嫔妃有病,她都亲去探视,为皇上生下一儿半女的,她是更加厚待,如今听说一个侍女生下公主已几个月了,自己和皇帝却一无所知,长孙皇后急忙打点一些补养品和衣物,快快来到杨氏妃寝殿。春暖花开,杨氏妃正在门口晒着太阳逗小皇子玩,见皇后驾到,忙笑吟吟迎了上去。皇后看了看这起名为李明的白白胖胖的小子,关心地问了问孩子的情况,接着就开门见山地对杨氏妃说:“我来看看吴侍巾母女。”

“吴侍巾?”杨氏妃假装糊涂,一脸茫然的样子说,“吴侍巾患疾,住在后院,我也半年没有见她了。怎么、她有孩子了?”

长孙皇后也不揭穿她的谎言,淡淡地说一句:“那本宫去看看她们。”

“我陪皇后去。”杨氏妃怕人说她的坏话,想一路跟着。

长孙皇后手一挥,止住了她:“你产后身子虚弱,吴侍巾患疾,你就不要去了。”

吴侍巾还真的患上了重疾,本来她就身体不好,嫉妒成性的杨氏妃对她百般刁难,一日三餐都不让她吃饱,时不时地还恶语相加。产后气血失调的吴侍巾此时已面色蜡黄,卧在床上难以下床。长孙皇后走进后院的一个小屋里,好一会儿才适应里面黯淡的光线。

“皇后来看你了。”一个宫女上去叫着昏睡的吴侍巾。

吴侍巾睁眼一看,皇后真的来了,挣扎着想爬起,一个宫女去把她扶了起来。

“娘娘……”一语未了,吴侍巾已是泪如雨下,她竭尽全力把床里面的婴儿抱起,长孙皇后急忙过去接住抱在怀里。小公主虽然因营养不良显得瘦小,但从她那温存聪明的大眼睛里,仍能看出她父亲太宗皇帝的影子。

吴侍巾拼尽力量翻转身体,伏在床上连叩了三个头,哽咽了半晌,对皇后说:

“奴婢不幸,被齐王抢进府中,远离爹娘,落到了这步田地。奴婢自觉难熬过今春。人总有一死,死倒没有什么可怕的,死了奴婢就能魂归老家晋阳。只是眼下这块骨肉,实实放心不下。娘娘看在皇上的面上,大恩大德将女娃收养。奴婢九泉之下,当衔草以报!”

吴侍巾硬撑着把话说完,看见她如此虚弱的身子,长孙皇后也颇觉伤感,亲手扶吴侍巾靠在枕上,说:

“本宫知道得太晚了,要不然决不会让你娘俩这样,说什么娃儿也是位公主啊。”

见皇后认可了孩子,吴侍巾眼里看到了希望,挣扎着又要叩头,长孙皇后止住了她,说:

“本宫马上给你另换一个住处,遣太医来医治,人有七灾八难,原是常事,你放下心来,好好养病。孩子我替你抚养,等你病好了,再由你来抚育。”

长孙皇后亲自抱着孩子,命人调来自己的步辇,将吴侍巾小心地放在上面,载往正宫。

虽然换了环境,吃、穿、用和杨氏妃处不可同日而语,但已经备受折磨的吴侍巾终告不治,在正宫过了几天就溘然长逝。长孙皇后为了防止后宫出现更大的矛盾,并没有把吴侍巾的遭遇告诉太宗。她把女娃抚养得白白胖胖,才抱来给皇上看。

“什么?朕的女儿!”太宗一见孩子,听长孙皇后说是他的骨血,高兴地如获至宝,他抱着已到半周岁的孩子转了一圈,严肃地问皇后:

“孩子都长这么大了,为什么不告诉朕?”

“是杨氏妃那边吴侍巾生的,”长孙皇后尽量地回避矛盾,“后宫太大,吴侍巾因生病住在别院。所以知道的晚了。”

首节上一节64/102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